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我们要如何度过高三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呢?那么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来圆我们金色六月梦,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人教版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1
1、SO2的性质:强的还原性、漂白性、弱的氧化性、酸性氧化物。
2、SO2通入氯化钡、氯化钙溶液都没有沉淀。但是通入_钡溶液有沉淀。因为SO2在水溶液中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与_根构成_,可以氧化SO2氧化成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
3、SO42-的检验:先加HCl无现象,后加BaCl2溶液有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4、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干燥布擦净,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5、除去SO2中的SO3可用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或浓H2SO4
6、含有2molH2SO4的浓硫酸和1mol铜加热反应,得到的SO2不到1mol,原因是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稀硫酸和铜不反应。
7、SO2使石蕊变色而不褪色,SO2不能漂白石蕊。
8、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铝钝化,钝化不是不反应,很快反应很快停止。钝化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
9、S常温下是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S可以和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0、浓硫酸有吸水性,但是不能干燥氨气、硫化氢、碘化氢、溴化氢。
11、向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以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含量
12、酸雨:pH<5.6的降雨,酸雨的产生主要是工业上燃烧煤产生大量的SO2,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酸雨,但是也有少量的_酸雨。
13、臭氧层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但是臭氧不是越多越好,若超过10—5%对人体有害。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氟利昂、氮氧化物。
14、H2O2的性质:
(1)强氧化性:H2O2作氧化剂,还原产物一般为水。如H2O2可以氧化SO2、氯化亚铁
(2)弱的还原性:如H2O2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H2O2作还原剂,氧化产物为O2。
(3)弱酸性
(4)漂白性。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2
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3
七、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4
quot;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正确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错误,Sn,Pb等反应不明显,遇到弱酸几乎不反应;而在强氧化性酸中可能得不到H2,比如
_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_化物或_氧化物
错误,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
错误,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目前没有明确结论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正确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1)原子和原子;(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错误,这几组不行:(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错误,比如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
错误,比如2H2S+H2SO3=3S↓+3H2O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
错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和H2SO4要写成分子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错误,比如水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COOH-
错误,首先电离可逆,其次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
错误,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正确
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数)
正确,注意n不是周期序数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 5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
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