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化学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6

化学高考考查的面可以拉得很广,点可以挖得很深,学过的知识要时常进行总结复习,尤其是一些琐碎的知识点,力求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1

一、概念、理论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3.22.4mol/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101KP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4.n=m/M;n=V/22.4;n=cmol/L·V(aq)L

5.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__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7.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8.电离方程式如H2SO4=2H++SO42-、Ba(OH)2=Ba2++2OH-、Na2CO3=2Na++CO39.在离子反应中可以拆开的物质:强酸(HCl、H2SO4、HNO3)、强碱[KOH、NaOH、Ba(OH)2、Ca(OH)2]、可溶性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除AgCl外的氯化物,除BaSO4外的硫酸盐。

10.离子方程式典型错误:

1)电荷、原子不守恒,如:Fe+Fe3+=2Fe2+、

2)拆分错误,

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写成:CO32-+2H+=CO2↑+H2O,应写成:CaCO3+2H+=Ca2++CO2↑+H2O

3)化学原理错误,

如:Fe和HCl反应不能写成2Fe+6H+=2Fe3++3H2↑,应写成Fe+2H+=Fe2++H2↑;

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SO42-+Ba2+=BaSO4↓+H2O,

应写成2H++2OH-+SO42-+Ba2+=BaSO4↓+2H2O

11.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1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13.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14.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时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15.升失氧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2

1、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

2、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的轨道。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

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3、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4、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5、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6、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OF)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3

第一片判别:原电池和电解池

1.从能量转化判: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原电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电解池

2.从反应的自发判:不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解池,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是原电池。

3.从电极名称看判:正负极是原电池,阴阳极是电解池

4.从装置图判:有外加电源的是电解池,无外加电源(包括“隐形”原电池)的是原电池;有盐桥的是原电池。

5.从电极反应式判:放电过程是原电池,充电过程是电解池。

注意:整个装置中电解池可以有多个(通常为串联),而原电池只能有一个。

第二片(1)判断:电极

1.原电池:

⑴.负极:

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出极、电流流入极

③内电路阴离子移向、阳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细、质量减轻的电极通常是负极(铅蓄电池放电时两个电极质量均增加)

⑤与电解池阴极相连极

⑥待镀金属、精铜、被保护的金属相连的电极

⑦电流计指针偏离的电极

⑧化学活动性相对活泼的金属(还要看具体的反应环境,如Mg/Al原电池,在非氧化性酸环境中,Mg是负极,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Al是负极;Fe/Cu原电池在非氧化性酸环境中,Fe是负极,在浓硝酸环境中,开始时Fe是负极,而后铁被钝化,Cu是负极。正极判断有同样问题,不重复)。

⑵正极:

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入极、电流流出极

③内电路阳离子移向、阴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粗、质量增加、有气体产生的往往是正极

⑤与电解池阳极相连极

⑥镀层金属,粗铜、被消耗的金属相连的电极

⑦电流计指针偏向的电极

⑧化学活动性相对稳定的金属或非金属

第二片(2)判断:电极

2.电解池:

⑴阳极:

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出极、电流流入极

③内电路阴离子移向、阳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细、质量减轻的电极通常是阳极。(铅蓄电池充电时,两个电极质量均减轻)

注意:以上和原电池的负极相同。

⑤与原电池正极相连极

⑥与其他电解池的阴极相连电极

⑦有气体产生的电极,往往是阳极(电解酸、碱、活泼金属的盐时,阴极也放氢气)

⑧镀层金属,粗铜、被消耗的金属做阳极

⑵阴极

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入极、电流流出极

③内电路阳离子移向、阴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粗、质量增加的往往是阴极

注意:以上和原电池的正极相同。

⑤与原电池负极相连的电极

⑥与其他电解池的阳极相连的电极

⑦待镀金属、精铜、被保护的金属做阴极

注意: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是原电池原理,不属于电解池,是一种习惯性说法。

第三片(1)判定:电极反应式及产物

1.电极反应

⑴反应类型:负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⑵电极反应式:

①看导电实质是电解质溶液还是熔融盐,认清导电的阴阳离子介质是否参加反应,是否和电极产物反应,若参与反应要写在相应的电极反应式中。

②看溶液酸性还是碱性环境,酸性环境不能出现OH-、碱性环境不能出现H+。

③书写顺序:反应物、产物→得失电子→利用化合价变化,加上得失电子数→由反应环境,利用导电的阴阳离子,补足电荷守恒→从反应的总方程式加补质量守恒。

例:A.Mg/Al原电池,在盐酸环境中,负极:Mg-2e-=Mg2+;正极:2H++2e-=H2在氢氧化钠溶液环境中,负极:2Al-6e-+4OH-=2AlO2-+4H2O,正极:6H2O+6e-=3H2+6OH-

B.在KOH溶液环境中的乙醇燃料电池.

正极:O2+4e-+2H2O=4OH-,

负极:CH2CH2OH=2CO32→CH2CH2OH-12e-=2CO32-→

CH2CH2OH+16HO--12e-=2CO32-→CH2CH2OH+16HO—-12e-=2CO32-+11H2O

C.熔融碳酸钠环境中CO的燃料电池

正极:O2=CO32-→O2+4e-=CO32-→O2+4e-=2CO32-→O2+4e-+2CO2=2CO32-

负极:CO=CO2→CO-2e-=CO2→CO-2e-+CO32-=CO2→CO-2e-+CO32-=2CO2

④一些较复杂的电极反应式,可利用总电极反应式=正极+负极、总电极反应式=阴极+阳极及进行对应换算写出。

第三片(2)判定:电极反应式及产物

2.电极产物

⑴.定性:电解产物:

①阴极:通常都是依据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和金属活动顺序表相反,但Fe3+>Cu2+,且Fe3+放电只能得Fe2+,不生成Fe),依次得电子被还原(特殊情况例外)。水溶液中最后是H+放电得氢气,故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阳离子一般不会被还原。

②阳极:决定电极材料。若是非惰性电极(C、Pt除外的电极),一定的电极本身失电子,被氧化,若是惰性电极,通常是还原性强的阴离子优先放电被氧化;常用的有: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因此,溶液中含氧酸根离子不会放电被氧化。

③加入什么可恢复原状:整个电解过程中,溶液中出来什么,就加入什么。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要通入HCl,不能加入盐酸;电解硫酸铜溶液时,先前要加CuO不能加Cu(OH)2,可能后来要加Cu(OH)2才能恢复原状(因后来水也被电解了)。

⑵.定量: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固体质量、气体体积、溶液的PH值等等,所有涉及量的计算,都遵循电子守恒。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4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

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母和音标。

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化学知识中的“句子”就是“化学式”:“字母”就是“元素符号”:“音标”就是“化合价”。

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就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讲究方法记忆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而功倍”。

初学化学时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因此,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记忆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介绍几种记忆方法。

1.重复是记忆的基本方法

对一些化学概念,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某些定义等反复记忆,多次加深印象,是有效记忆最基本的方法。

2.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所谓理解,就是对某一问题不但能回答“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

例如,知道某物质的结构后,还应理解这种结构的意义。

这就容易记清该物质的性质,进而记忆该物质的制法与用途。

所以,对任何问题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以旧带新记忆

不要孤立地去记忆新学的知识,而应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记忆。

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要联系前面所学化合价的知识来记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4.谐音记忆法

对有些知识,我们可以用谐音法来加以记忆。

例如,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编成这样的谐音: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拿(钠)回家(钾),又美(镁)又轻(氢)。

5.歌诀记忆法

对必须熟记的知识,如能浓缩成歌诀,朗朗上口,则十分好记。

如对元素化合价可编成:“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铝三硅四硫二四六,三五价上有氮磷,铁二三来碳二四,铜汞一二价上寻”。

又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点可编成:先通氢,后点灯,停止加热再停氢。

三、要重视实验

做好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要认真对待。

每次实验前首先要明确该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然后牢记实验装置的要点,按照操作步骤,细致认真地操作。

其次要学会观察实验,留心观察反应物的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如做镁的燃烧实验时,不但要注意观察发生耀眼的白光和放出大量热等现象,更要注意观察镁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

因为这白色固体是氧化镁,是不同于镁的物质,因此镁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此外,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写好实验报告,都是不可忽视的。

四、要注重小结定期复习

“化学易学,易懂,易忘”,很多初学化学的同学都有此体会。

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每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要及时小结,系统复习。

做小结时,首先要把课堂笔记整理好,然后进行归类,列出总结提纲或表格。

例如,初中化学第一章小结提纲如下:1.基本概念;2.重要的化学反应;3.重要的反应类型;4.重要的实验;5.化学的基本定律;6.重要的化学计算。

在做好小结的同时要注意定期复习。

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的手段,最好趁热打铁。

也就是说,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这样遗忘的程度小,学习效果好。

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也要不时抽空浏览一遍,“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使知识掌握得牢固.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5

一、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

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

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二、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写、拆、删、查四个步骤来写)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例如:(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

如:Fe2O3与氢碘酸:Fe2O3+6H+=2Fe3++3H2O错因:忽视了Fe3+与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

如:FeCl2溶液中通Cl2:Fe2++Cl2=Fe3++2Cl-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

如:NaOH溶液中通入HI:OH-+HI=H2O+I-错因:HI误认为弱酸.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

如:次氯酸钠中加浓HCl:ClO-+H++Cl-=OH-+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

如:H2SO4溶液加入Ba(OH)2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Ba2++2OH-+2H++SO42-=BaSO4↓+2H2O

(6)“=”“”“↑”“↓”符号运用不当

如:Al3++3H2O=Al(OH)3↓+3H+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Al(OH)3量少,故不能打“↓”

2.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⑴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amol/L(a>7或a<7)的溶液等。

⑵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⑶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⑷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⑸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⑹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5篇_精选范文网

化学高考考查的面可以拉得很广,点可以挖得很深,学过的知识要时常进行总结复习,尤其是一些琐碎的知识点,力求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重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