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选择题准确率怎么提高大全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才能拿满分?做选择题有哪些技巧?面对选择题的时候又要怎么办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历史选择题怎么秒杀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选择题准确率怎么提高大全推荐 1

1.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

解析:D 申后是周幽王的正妻,宜臼是嫡长子,而褒姒之子伯服非嫡长子,立褒姒之子显然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2.(2014临沂模拟)刘邦初即帝位朝会之际,“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叔孙通定尊卑礼仪后,刘邦感慨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贵”的主要来由是(  )

A.君臣名分严明 B.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C.君臣亲密无间 D.君臣产生距离意识

解析:A 材料对比了叔孙通定尊卑礼仪前后朝会的变化,之前,君臣地位相对平等;之后,刘邦“知为皇帝之贵”,说明君臣名分严明。

3.(2013云南联考)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解析:C 宋朝仍然实行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A项错误。B项是与唐代的共同点,不是宋代科举的最主要影响。宋朝完善科举的举措是糊名法,并非扩大规模,D项错误。宋朝通过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

4.(2013青岛模拟)雅典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人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追查祖宗成分的纯洁公民队伍的_,将很多混进自由公民队伍中的人揪出来变卖为奴。将近两万人的公民中,竟然查处了五千人。这主要反映出(  )

A.雅典公民素质低下

.雅典人具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社会动荡

D.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

解析:D 雅典人纯洁公民队伍的_,使占人口少数的公民人数进一步减少,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具有狭隘性。故选D。

5.(2013西安模拟)英国学者梅因指出:“所有古代社会往往为了轻微的骚动就有被颠覆的危险,所以单单出于自卫的本能,就足以迫使罗马人要想出某种方法来安排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否则他们也许会——而这是古代世界中一种真正重要的危险——用武力斗争来解决争执。”下列各项与此相吻合的是(  )

A.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

.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C.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罗马法由零散发展到系统完备

解析:C 注意关键信息“迫使罗马人要想出某种方法来安排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使罗马帝国各族人民获得公民权的是万民法。

6.(2013湛江模拟)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

A.贵族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 D.农业工人

解析:B 抓住关键信息“1832年议会改革”,结果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7.(2014九江二模)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解析:D 由材料信息“器不良”“技不熟”,可判断林则徐的观点是清政府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材料无体现。中国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制度落后,林则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B项错误。

8.(2013保定一模)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解析:B 材料中耆英的意思是外国人的情况变化多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对待他们当然要以诚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驾驭他们……还有些则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计较才能把事情办好。本则材料是在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的言语,“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9.(2013保定一模)《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  )

A.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

.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解析:D 从材料“今要议和……断难依允”即可判断选择D项。当时,尽快想结束战事的是清政府,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国支持日本,B项错误;材料中并不包括朝鲜的问题的建议,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0.(2013宜春联考)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解析:D 使中国洋务运动破产的是腐朽的封建统治,A项错误。B、C两项虽然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求富、自强”到“救亡”反映了中国人对民族危机认识的加深,D项正确。

11.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

A.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

.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

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解析:B 题干中的“光绪庚子年”,即1900年。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是在1906年,A项排除;戊戌政变发生在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故排除C、D两项,答案为B。

12.(2014马鞍山一模)如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  )

A.灵活的策略

.洋人的朝廷

C.无奈的选择

D.末日的徘徊

解析:B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仔细观察图片,清政府对内“怒容”(指严厉实行____统治和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是“笑容”,意指清政府对外推行卖国妥协政策。再联系题中的“1909年”“讽刺清政府”等信息可知B项与漫画的内容相符。

13.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解析:B 这首歌谣体现了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和金田起义事件,可作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史料。该歌谣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辉煌历史,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4.(2013杭州模拟)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__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解析:B 太平天国以洪秀全为首进行永安建制,分权于诸王,实际上就是重建等级秩序,再加上各自的行序还对应相关的天象,反映了他们借助神权,将权力神化。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15.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____制度

.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解析: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西方列强在武昌起义后先是支持清政府,转而支持袁世凯,B项错误;荷兰一国公使不能代表清驻外大臣,C项错误。

高三历史选择题准确率怎么提高大全推荐 2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含义及区别

1、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二是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们所包含的知识点分别如下: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原因

(一)原因主要包括内因(主观)、外因(客观)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3、目的,动机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

1、特点与特征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2、性质与实质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而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三、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三者的区分

1、历史作用

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是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方面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来看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国内)影响,也有对外(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等一些。

3、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

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来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到某件事情的意义怎么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lt;<<返回目录

高三历史选择题准确率怎么提高大全推荐 3

  六种题型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高三历史选择题准确率怎么提高大全推荐 4

  1

  从中考到现在,你们数数自己经历过多少考试?你们一定数不清!因为你们都是经历过千考百炼的考神了,高考也就是人生无数场考试中的一次,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就把它当成一次普通考试吧。

  2

  高考确实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试,但早已不是生死攸关决定命运的考试了。人生不能重来,但高考没考好你还可以再考。就算上了普通的学校,只要你肯努力,你还可以考研,其实考研竞争压力比高考小很多。因此,对于高考,从容面对吧。

  3

  高考成绩取决于发挥,6门课里面4门正常发挥,两门发挥失常,这就是正常的高考水平;6门课里面两门正常发挥,4门发挥失常,这就是高考发挥失常;6门课全部正常发挥,整个高考就超常发挥了。所以,请做好有几门课发挥失常的准备,因为这太正常不过了。

  4高考前这几天,你一定会有一种感觉:这里好像没学好,那里好像也忘记了。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对所有知识滴水不漏,老师也做不到。高考所考的内容其实就是你三年所学知识的百分之一,也是你没学好的知识的百分之一。遗漏知识点被考到的几率其实是比较小的,所以最后时刻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焦虑。

  5在高考的考场,要尊重监考老师,这是你们最后一次在考场上面对这么一群尽职负责的高中老师了,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老师一周至少有六天都从早到晚陪着你,在你不按时交作业的时候督促你,上课没听懂的时候给你重新讲,在你违反纪律的时候宁肯得罪你也要批评你。按照监考老师的指令和要求来,因为他们也是按照高考的监考要求来的,所有的高考要求都是有原因的,不要去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没有解释,不需要解释,也不能解释。

  6尊重监考老师,但并不需要畏惧他们,进而引起对考试的紧张。他们都是我们一线的老师,都是很仁慈可爱的。他们跟你们自己的老师一样,都希望和祝愿你们能在考试中发挥出色,金榜题名。所以,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大胆举手寻求他们的帮助。当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那是不能问的哦。

  7利用好正式考试前的5分钟。按照高考规定,这个时间是给你填涂准考证号、贴条形码、检查试卷的。所以拿到试卷之后,迅速将这些工作做完,确信没问题后,赶紧看试卷做题。但注意不要拿笔书写,这是不允许的。但你可以把答案记在脑海里,一旦正式开考后,迅速写下答案。这宝贵的几分钟,足够你写两道选择题。这不是作弊,这是合理利用考试规则。

  8

  当你拿到历史试卷时,你一定会有一种感觉,好像平时课本所学的都没考,考的都是课外的。这就对了,因为我们早已经不是死记硬背的时代了,历史高考题考察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做历史题,特别是选择题,如果你死记课本结论来做题,你一定会错地很惨。请记住,论从史出,史就是题目所给的史料,这是你答题的主要依据。

  9

  把握好时间,做完所有试题,你就成功了一大半。文综考试时间非常紧张,大部分同学都只能勉强做完,还有相当多的同学做不完。做不完,意味着你这道题一定是0分;做完了,一般都能有分。35道选择题你顶多花50分钟,否则后面的主观题你别想写好。大部分同学主观题时间都花在政治学科上,其实政治主观题答案就那么简单几句话,也就是说你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无用功,最后导致历史写不完,丢了西瓜还没捡到芝麻。

  10

  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高考阅卷的一线老师,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卷面和书写灰常灰常重要!!!多少本来成绩很优秀的学子,最后都是败在书写上;又有多少本来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漂亮整洁的书写,最后超常发挥啊!

  11

  做选择题千万别纠结,一道题如果一分半钟还没思路,就赶紧勾画出你第一印象感觉最可能的选项,做完了有时间回过头再思考,没时间就选第一印象的选项。

  12

  主观题先看问题,再根据问题认真阅读材料,你将会节省大把时间。选做题先大致看一下问题,优先选择可以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答案的题目,还有就是跟必修所学知识结合比较紧且你掌握比较好的题目。

  13

  很多历史基本功不好的同学,选择题还能瞎猫碰到死耗子,但遇到主观题就原形毕露了。其实历史主观题很多答案就在材料中,只需要你运用语文中所学的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就可以了,如果你连这点能力都没有,那就活该你落榜了。

  14

  考试中,一定要睁大你的眼睛,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等关键信息,看清题目的问题。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我参加第40题第2问的阅卷,该题的设问是“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有多少同学只答了变化或只答了启示啊?!

  审题不仔细的后果是什么?就是别人做的8分题,而你做的是4分题,可能在你会做的题目面前缴械投降。

  15

  即使面对不会做的题目,也绝对不能缴械投降。因为高考改卷是按步骤给分的。即使最后的结果错了,只要步骤中间有得分点,还是会有一定的分数。而历史题,很多得分点就在材料中,去材料中找关键词、关键短语,也能得一点分数。结合所学知识的题目,根据历史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根据我们平时学的答题方法,把脑海中记得的与之相关或相类似的知识答上去,也会有点分。其实阅卷老师都是很仁慈的,他们不会故意给你打低分,只要你不给他们打低分的理由。

  16

  考完了别跟其他同学对答案,考完了就完了,对答案只会自找烦恼。回想我当年高考考完数学出来,一个同学得意洋洋地炫耀第22题即压轴题的做法,我听了心情有些压抑地走开了,因为第三问我绞尽脑汁没做出来。但高考的结果是,我考了135(班上最高分141),而那位炫耀的同学最后复读去了。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甜的。

  17

  高考是一次为大学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的主要目的是要将大家分成三六九等。大学的录取人数是一个定数,因此,无论考得好坏,总会有人落榜。因此,如果那个落榜的人是你,请不要否定自己。因为,并非你不优秀,而是因为别人比你更优秀。而且,不同的省份的考生,不同年代的考生,水平差距巨大。你们当中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在很多的省份都可以考TOP10的学校。所以,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妄自菲薄。

  18

  高中三年是人生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这里有成功后的喜悦,也有失败后的沮丧;有难忘的师恩,也有难舍的友情,甚至是懵懂的爱情;有博雅广场上的英姿飒爽,也有敏行路上的意气风发;有教学楼里的读书声高亢,也有大礼堂里的合唱声悠扬;有奔向食堂抢饭的百米冲刺,也有漫步博雅湖边的逸致闲情。希望华师一留给你的记忆,不仅仅是上课、做题和考试,更有奋斗、激情和美好。

  19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你们远走高飞,追寻心中的梦想;我们原路返回,准备下一个轮回。人生路远,各自珍重;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高三历史选择题准确率怎么提高大全推荐 5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

【例1】(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历史选择题准确率怎么提高大全推荐_精选范文网

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才能拿满分?做选择题有哪些技巧?面对选择题的时候又要怎么办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历史选择题怎么秒杀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历史选择题怎么秒杀一、识记型选择题解题指引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