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经典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点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经典集锦 1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高三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经典集锦 2

  42. 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 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 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高三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经典集锦 3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2)重大外交活动: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中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标志、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经过、影响。(3)中日建交:背景、经过、意义。(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这一考点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地区,因此复习既要注意细节。又要关注宏观。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一考点复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凋整(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

本考点两种教材有差异。相同的内容有:新时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因此复习的重点要放在这些相同知识的理解、认识上。

高三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经典集锦 4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l. 产生背景

(l) 雅典工商业发达

(2)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 研究越来越关注“人”

一、智者学派

(l) 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2) 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 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l. 苏格拉底

(l) 主张

①关注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框定了一个标准

②重视教育,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 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 柏拉图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 各尽其责。

3. 亚里士多德

(l) 思想主张

1.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人类是最高级的。

3.以科学调查方式研究自然界

【学习探究】1、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 相同点:都否定神的意志, 强调人的价值。

(2) 不同点:

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学, 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强调人的理性, 重视教育。

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1) 相同点:都强调人的价值,重视道德和秩序。

(2) 不同点:

①服务的政治体制不同:孔子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②对道德来源认识不同:孔子强调人的自律和社会约束作用;苏格拉底更强调知识的意义。

高三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经典集锦 5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历史课前预习知识点经典集锦_精选范文网

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第七册的知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