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实际上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只要记住关键词,关键时间点就可以。为乐方便大家更好的学习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推荐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返回目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推荐 2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推荐 3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推荐 4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朝统治危机严重(“新政”和“预备立宪”)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三民主义提出(思想准备)
(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组织准备)
(6)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军事准备)
(7)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时机(直)
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3、辛亥革命的成果(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筹建南京临时政府
2)时间:1911年12月2日
3)内容: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
4)意义:①中国历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②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
5)缺陷: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目的: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以维护革命成果
2)《临时约法》对《组织大纲》进行的修订
①政府组织形式: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②权力关系:扩大参议院权力与总统抗衡
③制宪:规定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以防约法被破坏
3)《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国家制度和主权(性质):“主权在民”原则;表
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
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和青海。”
②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③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
a.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
.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
c.司法权:法院行使
4)关于《临时约法》的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历史地位①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并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
③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6)历史局限性
①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维护责任内阁制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确实的保障,以致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4、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_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失败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④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⑤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5、教训: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出路6、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①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②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③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7、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因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②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③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推荐 5
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