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1

高考要考的科目有很多,其中历史是比较容易复习的,重点就是学生要善于整理好学过的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2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3

五四运动

一.背景:

1.原因:一战期间,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加紧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卖国,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条件: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解放的道路。

国内:经济阶级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二.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过程:

1.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中心)学生(先锋)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2.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主力军),运动中心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3.初步胜利:①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

②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4.特点:群众性、广泛性、彻底性、坚决性。

四.意义:

⑴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⑵运动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⑶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⑸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

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补充:

1.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⑴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⑵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⑶从革命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⑷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可见五四运动成为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角度:领导阶级、根源、过程、结果及原因、意义等)

相同:领导阶级: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

结果:都失败。

失败原因: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不同:背景: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义和团发生的甲午战后,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

斗争矛头: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后期带有反对外来侵略的特点。

义和团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组织方式和纲领:太平天国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统一的斗争纲领(《天》《资》)。

义和团无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无明确斗争纲领。

其他:太平天国曾提出向西方学习,而义和团则一味地盲目排外。太平天国曾建立政权,斗争时间较长,而义和团未建立政权,斗争时间较短。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不同点:

⑴领导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⑵组织形式不同:太平天国利用旧宗教组织“拜上帝会”;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⑶革命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虽然处在民主革命时期,但仍然是旧式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⑷结果不同:太平天国没有推翻旧政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5.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抗争的特征:渐进性、层次性、继承性、开放性、广泛性。

⑴器物→制度→思想;

⑵在前一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⑶向西方学习;

⑷各阶级参加。

6.从近代前期的反抗和探索中得出的认识:

⑴双半性质的中国,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只有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才能走向胜利。

⑵近代中国,阻碍中国独立富强的两大敌人是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只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⑶各阶层的反抗斗争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也避免了中国沦为完全的殖民地。

⑷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⑸腐朽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难以抵挡先进的工业文明,要积极对外开放,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⑹救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盲目照搬别国模式。

⑺革命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先进的理论做指导。

⑻向着民主化、法制化、近代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4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5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5篇_精选范文网

高考要考的科目有很多,其中历史是比较容易复习的,重点就是学生要善于整理好学过的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欢迎大家阅读!高考历史易错知识1.辨析不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