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指导范文参考
相关文章
政治主观试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学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主观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大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指导范文参考 1
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1.体现、说明类大题冲关
解答体现、说明类试题可分四步。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措施类大题冲关
解答措施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设问,确定答题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最后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3.原因类大题冲关
解答此类试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说明其影响和意义。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能)这样做。分析时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之外,有时还需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4.意义类大题冲关
解答意义类试题,第一步,要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还是全部意义。第二步,要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下一步作准备。第三步,作答,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即先回答对个人的意义,再回答对集体的意义,最后回答对国家的意义;从近到远即先回答目前(眼前)的意义,再回答长远的意义;从点到面即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
5.评价类大题冲关
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是什么)”-“阐述道理(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办)”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一步,判断表态,即对题目中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的评价。第二步,阐述道理,即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第三步,明确做法,即说明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应怎样做或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6.启示类大题冲关
针对启示类试题的特点,我们可采取如下步骤作答。第一步,读设问和背景材料,明确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性,即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第二步,从材料和设问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解答好启示类试题的关键。第三步,紧承第二步,分析我们应怎样做。这是解答好启示类试题的落脚点。
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指导范文参考 2
(一)答题基本步骤与方法
1、“两审一结合”:即先审设问,再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审设问:“五审”即审题型、审主体、审客体(对象)、审知识范围、审分值。
(2)审材料:逐字逐句审读材料全文,包括容易忽视标题、标点符号、注释等。
①归纳中心思想:发现和捕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勾画圈点;排除干扰信息,抓住关键字、词、句,寻找“题眼”、“切入点”、“突破口”,提炼、归纳、概括中心思想。
②划分段落层次,提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
③寻找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3)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四扣”即扣设问、扣材料、扣知识、扣时政热点。
①根据设问的规定性和有效材料信息,运用发散思维,联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
多角度思考,揣摩、推敲、领悟命题意图(即考什么),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即答案就在材料中。
②进一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筛选、调用和迁移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言之有物);整合、理清答题思路,列出答案要点,包括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言之有序)。
2、组织答案
(1)一般模式:理论知识(观点、原理)+材料分析
(2)方法选择: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即封闭型主观题,主要采用“演绎法”(一般到特殊);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宽泛、笼统),即开放型主观题,主要采用“归纳法”(特殊到一般)。
(3)注意“八化”,追求“二美”。
“八化”:①答案要点化②要点段落化③段落序号化④术语专业化(教材术语、时政术语)⑤知识精准化⑥叙述逻辑化⑦内容完整化⑧书写规范化
“二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总之,高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能力,因此答主观题必须充分运用发挥抽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五大思维能力。基本方法归纳为:“读、抓、悟、联、扣、列、答”七步曲。
(二)基本题型答题思路与方法
1、体现反映类
(1)类型:分为“体现反映什么”和“如何体现反映”两大类。
①“体现反映什么”属归纳型主观题,就是从材料中的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性的知识,即从特殊到一般(材料+观点)。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蕴涵了”、“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等。
②“如何体现反映了”属演绎型主观题,就是根据已知知识分析其在材料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反映的,即从一般到特殊(观点+材料)。 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如何体现”、“如何反映”等。
(2)答题原则:“答案必在材料中”。公式:1+1=1,即从材料中提炼一条有效信息,找出一条对应观点,组成一条答案。(一一对应关系,材料与观点必须对接)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4)答题模式:①归纳法:材料+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观点;②演绎法:观点+材料+体现了(体现了、反映了)这一点。
2、原因意义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为什么、原因、依据、理论依据、理由、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正确性、合理性、可能性等。
(2)答题模式: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即观点+意义。理论依据指设问指向的教材理论依据;
现实依据指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设问指向的现状、必然性(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可能性、危害性等。意义,在狭义上一般指必要性和重要性,广义上也指作用、影响,一般由近及远(从直接到间接)、由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从国内到国际)、由微观到宏观、由理论到实践、由经济到政治到文化。
3、措施办法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怎么办”、“怎样做”、“ 如何做”、“对策”、“建议”、“启示”等,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2)答题原则
①主体定位法,关键是审主体。明确主体是谁,有几个主体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各司其职,并对措施办法进行综合。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的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政治生活主体:国家(人大、政府)、政党(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人大代表、人民(公民)、国际组织(联合国)等;文化生活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公民)、人民群众等;生活与哲学的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人民群众等。
②对症下药+各司其职。对症下药就是材料呈现负面现象,其正面就是正确措施,如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其正面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若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归纳、概括、总结即可。各司其职就是从不同的主体去找不同措施。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从三个方面找措施,即从教材中找、从材料中找、从大政方针中找,并加以整合。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可以改写材料,重新整理组合。
(4)答题模式:观点+措施。其中,启示类:观点+道理(措施),一般侧重于措施,道理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危害”思考组织;生活与哲学:原理不用过多表述,只答名称或内容要点,侧重于方法论。答题常用词语:坚持、建立、健全、完善、改善、加强、制定、贯彻、树立、保护、调整、改进、提高、转变、发挥等动词。
4、认识评价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说明某一事物等。
(2)答题思路:发现问题——“是什么”(判断表态,其中辨析题最后表态);分析问题——“为什么”(阐述道理,对与错都得论证);解决问题——“怎么办”(明确做法)。“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内涵、性质、特征、目的、实质等),或题目中概念、观点的对错;“为什么”、“怎么办”见前2、3所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图表类
(1)题型概述
①一般采用具体到抽象的形式,运用表格、坐标、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水平、国企改革等问题。
②常见标志性设问:ⅰ表一、标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问题);ⅱ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ⅲ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的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ⅳ谈谈......的做法(措施)。
(2)答题思路
①审设问:特别注意审查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围绕中心相对独立),还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设问基本结构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表一、表二之间有何联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常见前两种。
②审材料
材料构成:材料一般由表题(标题)、图表、注释三部分构成。常见图表形式: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等。
审查方法:“三看三比一提炼”。
“三看”:看标题(题眼或中心)、看图表(项目、数据——答案主要来源)、看注释(解释、提示、补充)。
“三比”:横比——比较不同信息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比联系、找差距(差异);纵比——比较每个要素的历史变化,即比变化;综合比(包括表与表之间的比)——概括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即下结论。其中,贯穿着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
“一提炼”:从现象到本质,即从数字到术语、从感性到理性、从材料到观点、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总之,必须“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不忽视细节 ,包括时间尤其是特殊年号隐含着重大时政背景。采取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信息,辩证地认识图表信息,把握其内在联系,提炼、归纳、概括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关键在于从对比分析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城乡、区域、行业等),找出异同。比较不同项目的变化方向、趋势,往往可以表述为:上升、下降,增加(增长)、减少,加快、减慢,扩大、缩小等。
③答题要领:两个统一,即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材料的统一)。具体是:将图表语言(即数据、图形)转化为文字语言,实现从定量到定性的转换,不能罗列数字;先总后分,先整体后部分,先共性后个性。其中,不管是问材料反映的现象,还是反映的问题或信息,都要考虑产生现象的原因或影响即背后的本质性问题;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指导范文参考 3
这类题型的提问关键词是:分析、说明、意义、影响、措施、原因。归纳型主观题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图表类主观性试题:
题型特点:常见形式多为一个或几个图表(表格、柱状图、饼状图、坐标图或曲线图)以及文字材料组成。即图表呈现、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提炼不易、得分不难;答案直观、依赖背景。
其解题要领:对照设问,明确要求(明层次、明方向、明范围);细读图表,提取信息(读表题、读数据、读表注);迁移知识,形成答案(依据教材、结合背景、运用术语);
注意细节:"两比较":"横比"--"纵比";"三结合":设问--图表内容--涉及背景;"三忌讳":一忌死套教材知识,二忌脱离表题和设问读图表,三忌离开背景导向主观臆断。
分析做答:⑴注意表格标题的中心主旨作用,总揽表格。
⑵表格内容既要“纵比(事物自身前后不同阶段比较,最明显标志是表格中的不同时间)”→说明“什么在变以及如何变”,更要“横比(不同事物之间比较)”→说明事物间的差异或差距(既要总体分析,也要分项说)。中国和外国对比,应该以中国情况为主分析。
⑶注意表格小注的补充说明作用,小注是图表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把小注和图表内容结合分析才不会有遗漏知识点。
⑷注意表格中的特殊年号隐含重大时政背景。
⑸设问是问“材料或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什么经济现象”;是问“谈谈对图表经济现象的认识”还是“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⑹有些时候设问还问“表格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有时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二、意义类主观性试题:
其解题要领:注意限定词语的特殊要求;解剖主体和意义对象的关系;把握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政治。
常见分析有:⑴客体分析:即受它影响对象,分别所受的影响,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国家、对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等具有的影响。
⑵性质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⑶内容分析:根据设问和材料反映的方面和字句对应分析。
⑷范围分析: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对区域影响和整体影响等。
从教材和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找有关说法。
三、认识评价类主观性试题:
常见设问“如何(怎样)认识或看待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或“评析材料中的经济现象?”
其解题要领:定性(是什么)--对象的性质判断;分析(为什么)--分析原因、影响、意义;结论(怎么办)--我们的态度、做法。
⑴把涉及的现象、事物、观点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积极型和消极型
⑵积极型的处理办法:从是什么(对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或观点的含义作必要的解释)、为什么角度展开。
⑶消极型的处理办法:对于消极现象的认识,从为什么出现、有什么危害、根治措施的角度展开;对于错误观点,主要说明其错误的表现,或用正确的观点印证其错误。
⑷混杂型的处理办法:综合上述两种办法,肯定积极的,批判消极的,两个方面均要从简。
四、分析原因类主观性试题:
第一种方案:从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开
第二种方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第三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
在很多情况下,要将以上三种方案综合起来分析。
五、措施对策类主观性试题:
⑴主体分析: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舆论(新闻媒体、消协等)等四个方面进行做法分析。
⑵内容分析:根据设问隐含角度,和材料反映的问题和不足,对应找办法。
⑶从教材和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找办法。
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指导范文参考 4
1.2015年1~11月累计,我国财政收入169 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 944亿元,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这说明( )
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2.2015年12月24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时指出,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加大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预警系统、下行农田水利建设等的投入。这表明( )
A.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B.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C.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D.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3.随着GDP增速的减缓,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可能会出现下降。上述材料启示我们,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 )
A.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B.增加税收,广开财源
C.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D.大量发行纸币,增加社会财富
4.在每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都要作当年的财政预算报告,并经大会审议后批准。这说明,我国国家财政是通过 实现的( )
①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②国家财政拨款
③国家预算④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计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5.根据M市财政局统一安排,2016年该市预决算公开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市委、人大、政协序列以及群众团体组织。下列对政府预决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公开财政预算便于公民知情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②公开财政预算便于公民监督上年度预算执行结果
③政府预决算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④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和政治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政府做任何事或从事任何活动,都是要花钱的,都要以花钱为条件。没有财政支出的拨付,没有财政收入的筹措,就不可能有政府职能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的实现。这表明( )
A.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B.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D.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指导范文参考 5
一般方法:(1)分清辨析点,明确层次和命题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2)合理的(肯定+理由)(3)不合理的(否定+理由)(4)有没有漏掉的或隐含条件的(补充说明)(5)结论
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指导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