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经典大全 1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经典大全 2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
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俄罗斯、德国、日本)
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
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
③影响因素:
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
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⑴二战前:
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
②特点:
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
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特点:
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①原因:
⒈计划经济体制;
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③方向:
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①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②特点:自发迁移、民工流动;
③方向:
⒈内地到沿海;
⒉山区到平原;
⒊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⑴迁入地:
①有利影响:
⒈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⒉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⒊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
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⑵迁出地:
①有利影响:
⒈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⒉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⒊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②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经典大全 3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
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石类型
成因
特点
举例
形成山体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活动
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花岗岩
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
喷出岩
矿物晶粒细小,多气孔
玄武岩
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太湖石)
张家界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英岩
泰山
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
9、地貌类型
10、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等高线分布特征
平原
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
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
山地
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
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
盆地
中央低平,四周高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
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
洼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山脊
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
山谷
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经典大全 4
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经典大全 5
一、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二、记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显示,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知识只有在运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