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集锦
相关文章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集锦 1
1. 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运动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过境时
阴天、强风、降温、雨雪
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
华北春雨连绵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2.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系统
高压系统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指向中心
从中心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干燥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3.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
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4. 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
北半球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北半球反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合
南半球反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集锦 2
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
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一.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考点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循环 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考点三.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水文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集锦 3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集锦 4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
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2. 地方时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
7.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 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 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 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集锦 5
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