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经典模板
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经典模板 1
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经典模板 2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经典模板 3
加大交通、管理、治安等工作的难度;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拉动消费。
人才流入,增强本国或本地的科技实力,节约了基础教育经费。
14、世界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趋势:向沿海集中、向平原集中、向城市集中
15、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负相关)
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经典模板 4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力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
产生原理
类型
表现
当人们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自然资源衰竭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砍伐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补充
问题
原因
危害
全球变暖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臭氧层破坏
大量排放氟氯烃
危害人体健康
酸雨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酸化土地江河湖泊,危害树林、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
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影响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
②局域性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演变为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类健康
分布地域差异
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是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污染物集中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是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国家:发达国家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和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枯竭:是指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①原因:人们长时间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②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
4.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①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② 类型: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辐射污染等。
污染类型
定义
污染物
水污染
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使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大气污染(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洁净大气被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质微粒污染的现象(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重金属(汞、铅、镉)、放射性元素、病原体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期
★背景
★人地关系思想
★生产力特点
采集渔猎时代
人受地的制约较小,崇拜自然
天命论
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缓慢
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改造自然
人定胜天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天人相对论
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高度,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地理环境决定论
科技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资源能力空前提高,刺激生产力发展
“和谐论”(又称人地协调论)
可持续发展论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的必由之路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2.实施:《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平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目标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需各国积极参与;地球是一个整体,解决地区性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协调
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力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控制人口规模
1.问题:人口过多,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1.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使得社会多牺牲资源、环境,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2.措施:将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方式。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
①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②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和森林资源
①定义:森林: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植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②森林的地位: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③森林的作用: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④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
3.淡水资源
①问题:有些国家的水资源污染,严重缺水。
②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措施:农业采取滴灌的方式进行作物栽培,工业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对生活废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洗涤等。
四、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 协调人地关系,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 措施:①各国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②个人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经典模板 5
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
7.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 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 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 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农业区位分析高一地理知识点经典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