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整理
相关文章
地理学属于理科,不仅具有其他理科所具备的理论性、重符号表达的特点,同时具备文科的描述性。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整理 1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整理 2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整理 3
【1】描述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热带、温带、中低纬描述);
(2)半球位置(东西南北);
(3)大洲交界/国界位置;
(4)海陆位置;
(5)相邻地区(知名度高)。
【2】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
点状分布:分布是否均匀、哪里多,哪里少;主要集中地区;
线状分布: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等值线类的还需说明量的大小;
面状分布:位置、形状、面积大小、延伸方向;
【3】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山谷、山脊、冲积扇、三角洲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区分布;
(4)沿海国家、地区描述海岸线曲折状况及岛屿分布。
【4】山地成因分析:
褶皱山:板块交界处,“内力作用”碰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高原山地;
断层山: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线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一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山地。
向斜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山。
【5】河谷成因分析:
(1)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线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一侧岩体相对下降,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沉积)形成河谷冲积地貌;
(2)板块水平运动碰撞挤压地壳凹陷形成向斜谷;
(3)断裂线附近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沟谷、河谷;
(4)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背斜谷。
【6】外力与地貌的形成:
侵蚀地貌:
流水
(1)河谷、沟谷、峡谷——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2)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侵蚀形成;
风力
风携带的大量砂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
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携带的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流速降低的情况下,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貌;风力堆积地貌: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在受到阻力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
【7】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降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变化;
(3)降水和气温的组合状况。
【8】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
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9】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焚风效应、雨影区),半山腰的降水量最大;
(3)地势高低:海拔高,水汽难以到达;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一般距海近降水多,索马里半岛、福建省除外);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
【10】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气压梯度力大风大,反之风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表起伏,植被多少);
(4)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
(5)锋线附近(温差大—压差大)。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整理 4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

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如非洲索马里半岛、几内亚湾沿岸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整理 5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