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考试复习方法推荐模板
相关文章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备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考试复习方法推荐模板 1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积极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
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高一历史考试复习方法推荐模板 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粉碎“--”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改变: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高一历史考试复习方法推荐模板 3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及金钱政治。
高一历史考试复习方法推荐模板 4
1、学习方向--知识和能力并用,突出思维练习的培养
高一新生,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形成对历史学习的正确认识。不能误以为历史学习就是简单的背背记记,要注重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的分析、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注重对比联系、归纳总结。
2、学习结构--熟悉,适应模块专题式的历史学习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模块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初中历史分中国和世界两大部分,分别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间段叙述,而高中历史必修部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与文化史三大模块二十五个专题形式重点介绍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专题为线索,中外历史混编。每一模块和专题独立成体系,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学习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
3、学习内容--侧重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详实掌握,侧重原因、背景、地位及影响的分析
初中历史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重大历史事实大体感知。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分专题突出重大历史问题和事件的深入学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演变过程的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
4、史学观念--全球史观,侧重中外历史的综合联系
初中历史课标分中国和世界两部分分别叙述,便于学习和把握。但把中国和世界割裂开来,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历史意识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历史坚持全球史观,以专题为线索,把中国融入世界,把中国作为世界的部分进行讲述,注重中外历史的整合与贯通,便于学生科学历史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如必修政治史部分,将“新中国的外交”作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专题的一部分,在世界大背景下叙述中国外交。
高一历史考试复习方法推荐模板 5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新中国建国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全面崩溃
1)原因: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C、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结果和意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背景:A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B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知识巩固】为什么一五计划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提示:
A、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C、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D、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②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③内容:两大基本任务——“一化三改”
“一化”,即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变革生产关系。
④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3、第一大任务:工业化建设
①方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加强国防的需要,加快工业化速度的需要。
②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③一五计划地理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④意义:“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4、第二大任务:社会主义改造。
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高一历史考试复习方法推荐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