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整理
相关文章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整理 1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整理 2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
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整理 3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2000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形成过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成功实践: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台湾问题:国共内战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目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一是岛内的台独势力,二是外国干涉势力。中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
外交政策: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第一次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活动: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2.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正式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亚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整理 4
识记报刊业走向繁荣、互联网的兴起
-报刊业走向繁荣
1、形成
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②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办报。
③上海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发展
①戊戌变法时《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报刊。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重大启蒙作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办《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电脑的普及,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
2、三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第四媒介”是指互联网。
3、网络媒介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影响:
①人们之间及时沟通,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整理 5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