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
相关文章
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 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
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实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 2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实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 3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
(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
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新政权的筹建
(1)新政协会议:
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新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3、成立:时间、国家性质、中央政府等。
4、意义:略。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方人代会的建立:意义:为全国人代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具体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公民的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得方向和途径。
评价:体现出两大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结束。
(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
(3)发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正式确立:《五四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
3、概况:五个自治区。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
2、八个民主党派: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进、民建、九三、台盟、民革等。
实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 4
理解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实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 5
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实际上,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对这门科目的兴趣和爱好。在平时,我们可以讨论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可以锻炼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记忆和理解。历史科目需要我们去熟记和理解,以及应用学过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当然,我们需要理解基础上去记忆,这样才能实现熟记的目的。当我们记忆一个历史朝代,其中还包含一些小的朝代,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来理解。如南北朝时代,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关键时期。
思考问题。我们在学习这门科目的时候,除了要理解和记忆以外,还需要根据给出的材料问题,来思考和解答。这些材料一般都与一些知识点相关联。所以,我们要有灵活运用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时候给出的材料难易程度不太一样,但是需要自己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去理解和分析。
实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