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合集
相关文章
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合集 1
首先是大的方面,简单的说一下,都懂的。历史是对过去的人和事的一个总结和叙述,它描述了人类和社会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兴衰更替中,看一种文化、一个国家从辉煌到衰败、再到重新崛起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有前车之鉴。历史是前辈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教训是花多少钱都买不过来的。历史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文化渊源和来处,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国人的凝聚力。
大的方面当然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谈些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看历史使人知识丰富,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知道许多有趣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更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许多人不自觉得就和自己接近。他们感觉和你在一起能听到有趣的故事,知道有越的人,不无聊,不乏味,使你的人际关系融洽,口碑呈指数上升。人们都喜欢和有知识的人在一起,当然如果你更和蔼一点会更好。
历史上的悲欢离合、兴衰更替使你心胸开阔,对许多事能想得开,对许多人能看得开。心大了,心阔了,大事就小了,小事就无了。历史就是一幅幅图画,把许多人刻画在上面,供读它的人观看和思考。看进去了,就会理解真善美的长远和邪恶的遗臭万年。读历史可以知道许多东西的过去,知道它的演化过程,从而能预测到它的未来发展。和人打交道,如果不知道他的过去的话,你可能会吃亏;和物打交道,如果不知道它的过去,你就不能更好的驾驭它们。
历史中的许多小故事,无形中教给自己怎样做人做事;自己也把这些故事说给孩子们,使他们在古人的教诲中有所收获。比如孔融让梨,使他们尊老爱幼;司马光砸缸,使他们懂得机警做事;李鸿章在日本被刺还被逼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他们弱国无外交;西南联大学子一边上课,一边跑警报,使他们懂得学习不易等等。这些小孩子还都爱听,还能听到心里去。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合集 2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什么是“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2)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
(3)1984年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2)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隔绝敌对状态的结束
(1)中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 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2)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1)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2)汪辜会谈,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胡连会”(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关注台湾问题
(1)现状: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积极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另一方面: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因素。
(2)我国政府的措施和立场
措施:大陆方面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一直为两岸的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场:针对“台独”,我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国家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合集 3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
国际: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国内: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走私鸦片: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朝爱国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鸦片战争的影响
(1)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
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步。)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 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
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4) 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5)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英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856年,英俊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请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沿江十处为通商口岸;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合集 4
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
1、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具体表现:
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养活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各省,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2、标志:18521年1月,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发展
1、初期
(1)永安建制:1851年9月,洪秀全称天王后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2、全盛
(1)北伐:1852年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2)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一度失利。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三、转折——天京变乱
1、原因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直接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体内部矛盾尖锐
2、经过
1856年秋,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率领精锐部队出走,在大渡河被困,遭清军杀害
四、失败
1、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起用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任用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2)开展防御战:1858年打垮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并打到上海近郊;趁太平军东线用兵之机,湘军攻陷安庆,天京失去屏障
2、运动失败
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
五、纲领
1、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分配方法: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来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评价:
①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突出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
③ 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后期:1859年《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①(政治)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 (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2)评价:
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②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当时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六、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八、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起义原因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
5、治国方案新: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合集 5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①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各国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
③美苏争霸的影响
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欧共体成立的意义:
(1)【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2)【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③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
④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1956年,广大亚非拉国家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③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