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范文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学习总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而成的,就像砌砖,总要结结实实。踏踏实实的学吧!加油!成功属于努力的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范文集锦 1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限制王权的开始:《大宪章》的签署;议会的创立

(13世纪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2、17世纪后,英国王权与议会发生尖锐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束标志: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3、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并颁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制定并颁布的目的:限制王权;

内容:A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意义:标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此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从此,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运行机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以后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三、民主化的发展:

1、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2、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

四、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特征:

1.君主的地位:国家的元首是世袭君主英国国王,国王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2.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4.民主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范文集锦 2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1.罗马共和国:

⑴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

⑵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⑶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服从从多数。

⑷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⑸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2.帝制的确立

⑴原因:古罗马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共和国内部矛盾重重

⑵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罗马法的形成:

1.《十二铜表法》

⑴编著:前452-前451年,在平民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⑵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⑶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C是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法典

⑴形成:3世纪后,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⑵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⑶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3、公元前286年,罗马确立阿奎里亚法,这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4、罗马法的影响:

以 《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是现代资本主义立法的蓝本。(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范文集锦 3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秦王嬴政)

1. 条件:A春秋: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小宗频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战国:诸侯国君称“王”,卿大夫夺位政变,诸候国竞争,各国变法。

C、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2、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 意义:它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

2、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表现):

(1)皇权至上,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三公之下,是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物的九卿。

(3)地方推行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不能世袭。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县乡里,

(4)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6)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3.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范文集锦 4

(一)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

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洪秀全创教

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由盛转衰)--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评价: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资政新篇》:这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行。

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

(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

(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2.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

原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口号:“扶清灭洋”

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性质:发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二)地主阶级:

1.林则徐、魏源: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3、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三)民族资产阶级:

1.戊戌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背景:①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内外交困

②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同盟会 1905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思想基础:A、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阐发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它不敢放手发动广大群众,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主义不是切实可行的土地纲领,只能是一种空想。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④军事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①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②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高潮:

①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②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A、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C、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D、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E、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1919年)

背景

①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解放道路。

③北洋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阶级矛盾加深(根本原因)

④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⑤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过程

①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还我青岛”等口号。

②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③初步胜利: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 释放被捕学生。

五四精神:爱国、牺牲、民主、科学、进步(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性质及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范文集锦 5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要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中国进入近代史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主要内容(P52小字)《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允许华工出国,赔款给英法白银各增至800万两。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 原因:A、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侵略朝鲜、占领台湾、夺取东北、蒙古、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决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台湾岛、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款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华设工厂。

4、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赔款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范文集锦_精选范文网

学习总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而成的,就像砌砖,总要结结实实。踏踏实实的学吧!加油!成功属于努力的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近代中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要打开中国市场。B.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