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经典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读历史故事有何意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经典合集 1

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

进入战国时期后,诸侯列国的征战更加剧烈。这时期的东周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统领的天子之位,东周以一个国力羸弱的小国存在着。经过不断的分裂、结合,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些强国,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间进行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战胜国扩大疆土,战败国被削地或者是被吞并。七个国家的分布位置为: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中部是韩赵魏三国,赵在北,魏居中,韩魏最接近秦国。

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国都濮阳)国君之妾所生。

因他是卫国人 ,又名卫鞅;后被封于商,故名商鞅。

在秦国当丞相十年,极力变法,成绩卓著,是我国古 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立志改革。

他 曾在魏相公叔痤府上做家臣。

公叔痤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 用商鞅就杀之,决不能让其离开魏国, 否则将会误魏江山。

魏王把此话当成病重呓语,未 予采纳,不予重用。

后来,商鞅离魏去秦。

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

一开始,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 ,商鞅又去向孝公说了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精神。

但是后来商鞅给秦孝公谈以法 治理国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 都不觉得疲劳。

孝公为商鞅所说动,决定在国家实行变法,改变原来的法令,推行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任命 商鞅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要改革就要触及到各种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达官贵人,有许多大 臣就在孝公的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这下子真是为难了,从道理上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都是非常有见地的,他愿意 实行;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得罪了这么多的大臣,国家就不稳定了,他又不 敢实行这种变法。

他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 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 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 那么哪一套法使得国家富强起来了?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 法,只有变法适应时势的发展,国家才能兴盛,才能成就我们的 霸业。

秦孝公听信了商鞅的话,坚定了变法决心。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就靠农民和战士,必须禁绝淫游食之 民,使举国上下专力农耕和为国而战,这是治国 的根本要领。

针对束缚和妨害生产力发展的贵族 制度和游食习俗,商鞅确立奖励耕战的方针,以 打击淫民为重点,一步一步实施改革。

第一,“修刑”,即改革刑法,取得变法的法 律保证。

他改“刑不上大夫”的旧法为“法不阿 贵”、“刑无等级”,从而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地位降同普通平民。

他又制定轻罪重罚法,即使 仅在街道上乱弃灰土,也要处以“黥”(在脸上 刺字)的重刑,以此加强了变法的权威,保证了 变法的贯彻实施。

第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 工业是“末业”。

为了扬本抑末,商鞅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

商鞅的“崇本”、“抑 ”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第三,禁止大家族聚居,建立什伍连坐制。

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 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那些养着一大群吃 闲饭的人的贵族之家显然首当其冲。

同时按军事 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 十家连坐。

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 地上,不过因此就没人到处神游了,国家直接控 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

商鞅还取消了官禄世袭的原则,重新制定了以军 功为晋级原则的二十等爵制,以奖励耕战。

按照 新军功爵制,不论是谁,都须建立军功才能获得 爵位,获爵者依次定额占田,才可做官。

有爵是 良民,无爵是贱民。

奴隶作战勇敢,赐爵升为良 民;斩首一级,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农 奴一人。

努力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多 的,也是军功。

弃农经商的,务农偷懒造成贫穷 交不出租税的,取消良民身份,罚做官奴婢。

至 于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同样不得赐爵占田,世 卿世禄制度被废除。

这样,商鞅可以根据军功原 则和封建爵制,合法地剥夺淫民之田,奖励给有 功的人。

第四,推行县制。

商鞅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全国共建县41 个,首长由中央派任,直属国君,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它既加强了 对农民的统治,也增强了对贵族、淫民的打 击力量。

第五,商鞅在全国普遍地夺淫民之田,来奖 励耕战有功的新兴地主和农民,他把贵族的封疆 (大田界)、阡陌(小田界)全部打开,土地收归国 有;然后按军功爵禄重新分配,重划田界,强迫 贵族和普通农民一样平均负担国家的赋税,剥夺 了他们“不课不纳”的经济特权。

为了保证赋税 平均,商鞅同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了度 量衡。

商鞅 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

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 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的人把一根三 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宣布有能把它搬 到北门的,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

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

” 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 金,以示信用。

接着,他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 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

当时 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人多至千数。

太子的老师公 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

他们企 图用这个办法破坏变法。

商鞅说:“太子犯法, 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

”于是下 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从此 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 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处决。

秦国经 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 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 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 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

秦国从 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 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秦孝公对商鞅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 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

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 弱,秦军一到,魏军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敌人多个城池,最后 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将都城也攻下。

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 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

商鞅原来 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及公子虔等合谋杀死商鞅。

商 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 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改革旧的制度,改变旧的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上层建筑,这是时代的潮 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 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敢于蔑 视传统的势力和旧的习俗,积极投身于这场封建 制改革运动之中,并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取得胜 利,其历史功绩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商鞅变法的成功,除了客观条件之 外,在主观上有两点给我们以启示: 首先, 商鞅有创新的精神。

商鞅从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 响,但他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并不是完全照搬李 悝的主张,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的。

如耕战政策, 当时许多政治家都在各个诸侯国实行过,然而只 有秦国的效果特别显著。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商鞅能够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 出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 此,改革很有成效。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经典合集 2

伯嚭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郤宛,是楚王左尹,他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被贪得无餍的楚令尹(国相)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

但伯嚭竟得侥幸逃离。他听说另一位遭楚迫害的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立即赶来投奔。伍子胥(?——公元前484年),也出身于楚国贵族之家,其父伍奢曾为楚平王的太子建当太傅(即辅导太子的官)。后来,因为奸臣费无极诬陷他和太子建策划谋反,楚平王怒而囚伍奢,并派人追杀太子建。太子建闻讯逃往宋国。楚平王又听从费无极的谗言,令伍奢召回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子胥),以便一网打尽。伍尚忠厚尽孝,应召自首。子胥则逃离楚国,以图报仇。经过许多周折,子胥终于出昭关而

至吴,受到吴国公子光信任,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为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吴王,即为阖闾(公元前514年一前496年在位)。此后子胥便被聘为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出使等事务),参予国政。

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是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就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吴王阖闾高兴地接见了这位满怀深仇大恨的青年。在盛大的宫宴上,吴王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寡人之国僻远,东滨于海侧。闻说你父亲遭费无极谗害,被楚相暴怒攻杀。而今你不以吾国僻远,投奔来此,将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伯嚭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我不过是楚之一介亡虏。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万死不辞!”吴王听罢颇为伤叹。

当时陪宴在场的吴大夫被离,却对伯嚭很不放心,轻声询问伍子胥说:“您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伍子胥坦然以答:“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没听过《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么?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被离则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提醒子胥道:“您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后定会受到牵累。”伍子胥不以为然。最后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下,阖闾收留了伯嚭,任伯嚭为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

而此时的伍子胥却没有料到被离的话会在日后应验。正是眼前这位穷途末路的伯嚭,时过三十年后,真就贪赃擅权,像费无极谗害他父亲一样,将苦苦撑持吴国大局的他,残害致死!

当然,此刻的伯嚭,实在还没有在吴国站稳脚跟,也谈不到怀有多大的贪欲。他亡命异国,家仇未报。心中翻腾着的,还只是如何仰仗吴国之力,出师伐楚,以一雪父死、族灭之辱。所以对伍子胥不仅恭敬相从,而且同舟共济、出谋划策,朝夕为训练吴师尽力,配合得倒也十分默契。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应子胥、伯嚭复仇伐楚的请求,重用孙武为大将,子胥、伯嚭为副将,大举攻楚。吴军溯淮而上,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楚昭王仓皇逃奔随地(今湖北随州)。这一役,几乎使堂堂楚国陷入绝境,不得不迁都于鄀(今湖北钟祥西北)以避其逼。吴之声威,由此远震中原诸国。

楚国势危时,楚臣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大受感动,便派兵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间,在稷地(今河南省桐柏县境)打败了吴兵。

孙武、伍子胥审时度势,看到秦楚联合,吴军不利,便劝吴王以退为进,与秦通好。伯嚭却贪功恃大,自告奋勇地请战:“我军自离开东吴,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如今一遇秦兵,就令班师,未免太胆怯了。臣愿甘当军令,领兵一万,定能杀得秦兵片甲不回。”阖闾赞赏他的勇气,就令他领兵出战。伯嚭率军直驰入敌阵中,结果被一截为三,首尾无法照应。伯嚭大惊,左冲右突,却不得脱。幸亏子胥领兵来救,将他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相传孙武曾恼恨伯嚭刚愎自用,便对子胥说:“伯嚭为人,矜功自任,以后必为吴国祸患,不如乘此兵败,以军令斩之。”子胥却念及伯嚭也是想为国效力,而且在伐楚战役中建有巨功,便奏请吴王赦免了伯嚭的丧师之罪。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经典合集 3

姒扃——夏朝第十二任君主、姒泄之子

姒扃(生卒年不详),夏朝第十二任君主。姒泄之子,姒不降之弟。仍以帝丘为都,在位十八年后死。

姒扃,也称夏扃、帝扃。姒泄之子、姒不降之弟,夏朝第12任君主。

帝不降五十九年,姒不降认为自己的儿子孔甲不德,于是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扃。姒扃即位,是为帝扃元年戊戌。

帝扃十年,姒扃兄长姒不降死。

帝扃十八年,姒扃死。

伯益——辅佐大禹平治水土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经典合集 4

周庄王——号称说书人祖师爷的东周国君

周庄王,姬佗,东周王国第三届领导人,爸爸周桓王,爷爷周平王。周庄王不仅是一位政界名人,而且还被说书人尊为祖师爷,这位政界名人怎么和说书扯上了关系呢?莫非说书是他的业余爱好,或者他曾经当过说书协会的名誉会长,等等。

周庄王成为说书人的祖师爷主要依据传说,就像关羽成为理发行业的祖师爷,朱元璋成为讨饭的祖师爷一样,他们这些祖师爷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正式开门收徒,他们之所以成为祖师爷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根本没有经过他们的允许。庄王的弟弟王子克(一名子仪)  受到其父周桓王的宠爱,周桓王临终前将他嘱托给周公黑肩。周庄王三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史记》误作周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打算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为君。周朝大夫辛伯  劝谏周公黑肩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庶子相等于嫡子,权臣和卿士互争权力,大城和国都一样,这都是祸乱的根本。”  周公黑肩没有听从。于是辛伯将此阴谋报告给周庄王,周庄王在辛伯的帮助下杀死周公黑肩。王子克见事情败露,便逃亡到南燕国,史称王子克之乱。

周元王——开启战国时代的周天子

周元王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周元王是开启战国时代的周天子。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

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县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其子周贞定王姬介立。姬仁死后的庙号为元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经典合集 5

邹忌——由比美小事领悟治国大道的齐国名相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邹忌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置田忌于死地。此外,邹忌还以标准身高和相貌著称。《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载,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邹忌接受相印后,淳于髡前去会见他,向他提出五点建议。其中一条是"大车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托载规定的重量;琴瑟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像大车运转、琴瑟弹奏和弦一样,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使百官协调一致。邹忌回答说:"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颁布法律,督责不法官吏,不使为非。这样就树立起正气,打击官场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风邪气。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读历史故事有何意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三生有幸】故事的主人公:李源、圆泽【三生有幸】是什么意思?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三生有幸】出自哪里?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三生有幸】词语辨析:【三生有幸读音】:sān shēng yǒu xìng【三生有幸的近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