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怎么学?比较、分析,加强对重点的理解,最后将其与课本完全连接起来,这样可以更好的去记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参考整理 1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参考整理 2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浓厚的*主义色彩,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参考整理 3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
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1、确立和发展的历程:
(1)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基础)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
(3)1954年以后: 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1956年以后: 八字方针和爱国统一战线(发展)
(5)1982年: 十六字方针和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完善)
2、政协的性质:统一战线
3、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 一届人大召开前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4、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
(2)现实原因:有利于团结、统一;有利扩大民主;有利于科学、民主执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廉政建设
5、特点:
(1)前提: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共领导为前提
(2)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3)关系: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共同参加国家政权和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4)地位:各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思想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1)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9月 北平
(2) 大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确定了: 国都 国旗 国歌 纪年法
(3) 大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4)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至1954年9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
1、背景:(1)民主政治是中共一贯的政治追求和主张,是长期探索的结果。
(2)建国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
2、确立: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954年9月)
(1) 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
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了: 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
(2) 一届人大的意义
3、比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取代了私有制,剥削阶级经过改造,阶级差别也逐渐消失。因此,《共同纲领》中的新民主主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在1954年宪法中改为社会主义。)
4、思考: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点?
西方: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
我国: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
1、定义:课本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
3、我国的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4、意义:
5、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参考整理 4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参考整理 5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