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4

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应形势,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以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学科的必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1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2

★历史必修1各个单元知识★

★中国近代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3

1、英国兴起的条件: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2)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实力雄厚;3)拥有强大海军。

2、殖民扩张:

扩张区域:亚洲印度、北美、非洲、大洋洲

殖民过程: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北美建立殖民据点。

③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爆发三次英荷殖民战争,荷兰战败。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纽约。

④英法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法国终败,夺取北美和印度殖民地。

结果: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4

走向会合的世界

A、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

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B、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1、为葡、西等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引发“地理大发现”。

通过历次的海外航行,大批地区被陆续发现之后,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于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已经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之多。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同时,远航给葡萄牙、西班牙带来了巨大财富,两国因此发展成为欧洲富国。

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1)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2)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4:“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①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②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③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①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②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③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5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_精选范文网

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应形势,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以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