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合集推荐
相关文章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合集推荐 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一、 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1)丞相的职责:
(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6)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举荐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合集推荐 2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
(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
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新政权的筹建
(1)新政协会议:
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新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3、成立:时间、国家性质、中央政府等。
4、意义:略。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方人代会的建立:意义:为全国人代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具体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公民的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得方向和途径。
评价:体现出两大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结束。
(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
(3)发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正式确立:《五四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
3、概况:五个自治区。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
2、八个民主党派: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进、民建、九三、台盟、民革等。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合集推荐 3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
分权与制衡; 联邦制 ;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 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
两党对垒 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
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合集推荐 4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返回目录>>>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合集推荐 5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合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