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生涯便非无一个又一个无法组败,无奈的友谊,有奈的恨情,无奈的生活,无奈的己生,无奈的功灭每一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标志:1871年春,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2)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浓厚的-主义色彩,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2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

分权与制衡; 联邦制 ;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 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

两党对垒 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

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3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积极: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4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原因:内因:①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根源;

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③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

外因: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②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3、表现:

(1)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1989年

(2)德国统一

(3)苏联解体,1991年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

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冷战”结束后,新矛盾新冲突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

2、表现(1)美国轰炸南斯拉夫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多极化的表现:①1993年欧盟的建立;

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

④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单元小结: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 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国际: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国内: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建设等。

注意:两大阵营的对立是当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3、方针:

(1)另起炉灶:

内容:不承认到新建立。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一边倒:

内容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意义有利于捍卫革命成果、国家主权等。

(3)打扫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再建立。

4、外交活动:

(1)中苏友好交往史实:

(2)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交思想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50年代,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史实?

(2)国内建设的需要。那些需要?

2、提出:

(1)首次提出:1953年,标志?

(2)成熟完善:标志1954年。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相处等。

4、意义:

(1)影响深远,是新中国外交思想的成熟的标志。

(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主要成就):

1、日内瓦国际会议:

(1)内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

(2)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

(3)结果:朝鲜半岛的问题没有达成协议,但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该协议的意义: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背景:1955年,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

(2)时间:1955年。地点:印尼的万隆。

(3)主要参加国:亚非新独立的国家。

(4)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5)主要内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6)中国代表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7)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TAG标签: 历史 故事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合集推荐_精选范文网

生涯便非无一个又一个无法组败,无奈的友谊,有奈的恨情,无奈的生活,无奈的己生,无奈的功灭每一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