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推荐
相关文章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推荐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
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
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
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 原因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
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推荐 2
必修二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推荐 3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推荐 4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推荐 5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1、开端: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②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拒绝。
(2)过程:略,注意其口号。
(3)评价:
①结果:对内: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派卖国贼的职务。对外: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共成立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等。
(2)成立:略。党的名称、党的任务、党的中心任务等。
(3)评价:
①中共成立是近代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中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③中国革命面貌此次焕然一新。
(4)民主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①内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背景:
(1)中共: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在历次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的失败,以及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国共合作的实现:
(1)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2)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3、国共合作的评价:
(1)性质: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中共的年轻幼稚,中共的右倾错误等。
(2)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中立领导中国革命: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等。
(3)秋收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4、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
②意义: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的意义:战略转移完成;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来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国共第二次战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动内战。
(2)过程:略。
(3)解放区的土改:意义是废除了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区一亿多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意义:略。
五、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革命的性质和目标一致。
(2)异:①领导阶级不同;②指导思想不同;③最终的奋斗目标不同等。
2、二大制定的中共纲领的依据:一个是教条,一个是国情。
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