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参考

发布时间: 浏览量:4

15和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通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通往印度、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被称为新航路。西方史学界称为“地理大发现”。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开辟新航路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参考 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包括20课)(近代:中国)

  自查点:

  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纲领、评价?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口号、评价?

  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任务、合作标志、合作表现、结果、评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签订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2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紫禁城,第二次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辛亥革命

  1.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4.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5.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

  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3.国民大革命: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国共的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④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抗日战争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④共产党在敌后战争开展游击战: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收复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6.解放战争

  ①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②内战经过: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新中国成立:1949.10.1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参考 2

一、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二、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三、比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四、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2.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3.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4.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6.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五、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

六、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七、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八、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1.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2.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3.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4.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5.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6.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7.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九、历史事件的结果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十、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参考 3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参考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1919年5月4日至6月初,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主要活动是罢课游行

(2)1919年6月5日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形成“三罢”斗争,各地纷纷响应

(3)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

(3)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条件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基础

(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组织基础

(4)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

2、中共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

(1)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2)内容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确立党的奋斗目标: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3)补充说明

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

3、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共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反帝反封、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三、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

(3)国共合作的条件:

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

2、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

3、国共合作的意义:反帝反封的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四、北伐战争

1、条件

(1)前提: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2)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3)组织基础: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4)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

3、对象: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4、进程

(1)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

(2)1926年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3)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6、失败(1927)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①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革命领导权

②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建立革命武装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参考 5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参考_精选范文网

15和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通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通往印度、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被称为新航路。西方史学界称为“地理大发现”。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开辟新航路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历史开辟新航路知识点总结1东方的诱惑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