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点参考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点参考总结 1

罗马人的法律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及其罗马法

2、习惯法

(1)含义: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

(2)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3)影响: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3、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4、目的:限制贵族势力,维护广大平民的权益。

5、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时间:BC449年。

(2)内容:法律的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5)评价:

积极: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的利益。是古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局限:还保留了一些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的法规。本质上是维护贵族利益。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

(1)概念: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2)特点:

适用范围:罗马境内的公民。

主要内容: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操作: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变通。

(3)意义:平民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原有的公民法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了。

(2)概念: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即罗马境内的国际法。

(3)特点:

适用范围: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各族人民。

主要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4)意义: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西塞罗与自然法精神

1、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2、提出者: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3、意义: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四、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积极:

(1)既是调动罗马公民爱国与参政的积极性,也是古罗马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法律保障。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2、局限:(1)维护贵族利益;(2)也是其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点参考总结 2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 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 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点参考总结 3

理解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识记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②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

2、变化的表现: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

衣:

①鸦战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杉,旗袍等,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食:鸦片战争后,引进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样式引入,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风俗:

①戊戌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④辛亥革命后,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用“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

①20世纪50~70年代,衣着朴素;

②50年代,俄国风情的“布拉基”;

③期间,军装军帽,绿色流行。蓝、黑、灰、绿色充斥街头。

④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2、食:

①20世纪50~70年代,食物简单,物资缺乏,需凭票证计划供应。

②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

①20世纪50~70年代,住房拥挤;

②1995年人民政府发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环保、卫生、赈济灾区成为社会风尚。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要因素:

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十五、识记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

-铁路与公路

1、铁路运输:

①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⑤1977年以来中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和汽车制造: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公路发展受到限制。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架设了公路大桥,青藏等边远山区也通了汽车。

-水运与航空

1、轮船运输:

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②20世纪90年代,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运输:

①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 制成了我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②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大多数省和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

2、无线电报:

①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②有线电报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

①1875年,上海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

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通讯网络;

④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点参考总结 4

1、二战前的苏俄(联):A、十月革命后,苏俄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

2、二战后的苏联改革:A、赫鲁晓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

3、东欧国家的变革:①、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结果及原因。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点参考总结 5

识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及影响、“自由放任”政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

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

②股票投机过度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2)爆发的标志、地域范围: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美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经济危机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4)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5)影响:

①对各国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各国):加深各国社会危机:游行罢工不断;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

③(世界):各国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矛盾尖锐。同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强烈反抗,从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④促使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2、胡佛反危机措施

(1)措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干预经济。

(2)结果:经济危机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中岳麓版历史知识点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1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