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推荐
相关文章
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推荐 1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识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A 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物资短缺,经济极端困难
C 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 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
(3 ) 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4) 评价:
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保障,巩固了政权。
局限:继续实行,损害农民利益; 被证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A多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使经济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C 目的:恢复经济,稳定政权 ;
(2) 内容:
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交税后剩下的粮食农民自由支配;
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3)特点: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 作用:①提高了人们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形势、巩固政权;②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
(1)含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产生原因:
①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
②苏联封建专制的传统。
③斯大林个人因素。
④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3)表现: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4)特点: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
(5)评价:
积极: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6)认识: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地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推荐 2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推荐 3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 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推荐 4
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②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③苏共二十大召开
(2)措施:
①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根本突破。
◆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 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原因: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3)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4)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不断下降;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勃改革的区别
①赫和勃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赫和勃改革在政治体制上没有突破,且都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戈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推荐 5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俄国沙皇统治危机严重;革命条件日渐成熟。
1、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相对落后。
2、社会矛盾:尖锐、沙皇统治危机。
3、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的激化,为革命爆发创造了机会。
4、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二、十月革命爆发
1、二月革命
(1)结果: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但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对立的情况。(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
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表明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
(2)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发表
意义: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
3、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7日
(2)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1、国内: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2、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选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