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归纳经典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5

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归纳经典合集 1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19—1923)

1、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成立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上海)

②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③内容: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④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

(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B、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北伐: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北伐的对象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4、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

1、武装起义:1927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义会议——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10 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后,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4、西安事变

(1)原因:A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B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D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E张学良、杨虎城强烈的爱国心。

(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四、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抗日战争的爆发:卢沟桥事变(1937.7.7;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日本侵华罪行:A、大屠杀(南京)、毒气战、细菌战等;B、实行以华制华: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肃正运动”等C、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政策、三光政策。

3、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国共合作抗日

A、抗战开始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组织多次大会战)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两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

、1938.10,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5、抗战胜利:1945.8.15

6、胜利原因和意义:

①胜利原因:(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也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对夺取抗战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援,对抗战胜利也起了积极作用

②意义:

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

、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

(2)重庆谈判: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并迫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舆论压力;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10月,签署《双十协定》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3)政协会议: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线,后被国民党推翻。

2、解放战争

(1)爆发: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2)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8个月,歼敌71万余人。

(3)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

(4)战略反攻: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5)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6)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宗仁拒绝签字。

(7)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摆脱殖民主义的统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归纳经典合集 2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归纳经典合集 3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法英德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课本85页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归纳经典合集 4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 发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具体原因:

l 对党和国家及国际形势做出的错误判断

l 被林彪和江青集团所利用

l 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严重的个人崇拜现象

l 人们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观念

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1) 红卫兵运动对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l 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基本权利及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

l 刘少奇冤案

(2)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践踏及危害

l “一月风暴”上海夺权和全面夺权——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l 造反派之间的激烈争斗、武斗——加剧了社会混乱,生产、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证,

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l 全国人大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政治权力

l “砸烂公检法”——严重破坏法制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1、民主法制恢复发展的历史条件

(1)的深刻历史教训(社会条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和平反冤假错案(政治条件)

2、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各项法律的制订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制度化、法律化

1、重新召开“两会”: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

2、“十六字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归纳经典合集 5

  对于历史课本内容,同学们一般都能看懂。“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这些才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要达到这些目标,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

  其次,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呢?比方说:对于同样一个历史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它的作用和影响可能就有很大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所以,评价历史事物不能离开它所处的历史背景,这就叫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法。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呢?通俗地说,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许多历史事物往往既具有进步之处,同时又具有不足地方,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全面地、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评价。

  有的同学学历史时就像学语文和外语一样,大声地朗读,扯着嗓子拼命地吼,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不需要发出声音。历史需要反思,需要冷静地思考,历史是无声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归纳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2、新政权的筹建(1)新政协会议:主要内容:国名、国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