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5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集锦 1

1、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宗法制的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秦王赢政。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并存的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图中所示的中央机构是创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加强君主专制。“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军机处是清朝皇帝雍正帝设置的,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鸦片战争发生于1980-1842年(19世纪中期),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英国《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51年的广西金田村起义,达到鼎盛是在北伐和西征之后,失败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它的建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后期颁布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九龙给英国),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

8、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割台湾岛、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影响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是义和团运动(旗号“扶清灭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其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领导的起义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取得胜利的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是: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1、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的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后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国共合作失败的标志是宁汉合流。

12、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是南昌起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6年10月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主要是确立了-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3、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1937-1945),开端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军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14、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解放战争中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刘伯承、-率军挺进大别山。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南京解放,解放战争胜利,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束。

15、新中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是《共同纲领》,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6、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成功的实践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交流的民间团体是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集锦 2

识记报刊业走向繁荣、互联网的兴起

-报刊业走向繁荣

1、形成

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②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办报。

③上海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发展

①戊戌变法时《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报刊。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重大启蒙作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办《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电脑的普及,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

2、三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第四媒介”是指互联网。

3、网络媒介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影响:

①人们之间及时沟通,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集锦 3

一、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2001.11.11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集锦 4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集锦 5

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②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③苏共二十大召开

(2)措施:

①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根本突破。

◆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 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原因: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3)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4)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不断下降;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勃改革的区别

①赫和勃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赫和勃改革在政治体制上没有突破,且都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戈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TAG标签: 历史 故事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集锦_精选范文网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1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 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