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学指的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史、鸟类历史等等。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经典推荐 1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
(1)背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灾难。
(2)洪秀全的组织宣传:
创建拜上帝会并进行思想宣传等
(3)起义:1851年初。
永安封王意义: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基础。
2、定都天京(鼎盛)
(1)意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鼎盛:定都天京后,相继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行动。这是太平天国运动鼎盛的标志。
二、政权建设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政权。
(2)内容:
①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形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的等方面: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不切合实际;绝对平分一切财富,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空想。
③未能真正实行。
2、后期《资政新篇》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事业上。
(3)评价:
①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未能实行:
三、转折与失败(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转折:天京事变
(1)原因: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略。
(3)影响:
①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失败:
(1)标志:天京陷落。
(2)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
四、评价
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教训:农民阶级不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五、知识拓展和补充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经济:狭隘、自私、保守和分散性。
(2)、政治: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其纲领或口号有致命的缺陷。
(3)、思想: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多用封建迷信思想组织宣传。
(4)、组织:很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5)、时代局限:
(封闭保守、缺乏合作;追求平均、缺乏进取;与世无争、满足现状;多子多福、求稳怕乱;重经验,轻理论等。)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经典推荐 2
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1、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唐太宗注意吸收隋亡的教训,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志,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所采取的措施有:“内亲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用魏征;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用法务在宽简。制定《唐律》减少大量死刑条款;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藩镇割据问题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经典推荐 3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实权: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七、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强化皇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八、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
九、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加强皇权:①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②成祖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代——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代——出现刺史监察地方,宋代——通判监察地方,
明清——厂卫、六科给事中和按察使司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经典推荐 4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
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
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2年组建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经典推荐 5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 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 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 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双方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的改善
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
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
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
3. 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
(1)、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4)、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高一学年历史知识点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