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推荐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推荐 2

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1、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唐太宗注意吸收隋亡的教训,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志,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所采取的措施有:“内亲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用魏征;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用法务在宽简。制定《唐律》减少大量死刑条款;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藩镇割据问题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推荐 3

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

1.切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

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

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

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

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

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动荡:

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推荐 4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性质相同;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③、效果不同:前者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相同:都是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2)、不同点:①、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日本 中国

社会背景 人民反抗持续且猛烈,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改革派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较小 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而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新法根本无法实行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正抓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原料产地和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专题三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时期 主要内容 名称

三国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 夷洲

隋唐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 流求

元朝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 琉球

明朝 前期称小琉球 小琉球

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台湾

南京国民政府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推荐 5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

  原因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辨证思维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如何记忆历史知识

  有人不是说“历史不就是靠死记硬背吗?”,有一点道理,历史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不记忆基础知识可是大失误。怎麽记呢?试试下面的方法:

  1、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了,但是学死,不是死学,用死知识回答活问题。

  2、理解记忆,对内容理解越深,记忆效果越明显。记忆的知识越多,理解能力越强。

  3、直观记忆,可以利用图、表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记忆。

  4、反复记忆,可不要忘光了再来。

TAG标签: 历史 故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推荐_精选范文网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胡惟庸案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二、内阁的创立1.原因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