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篇
相关文章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一】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四、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7、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1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15、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译文:不是这样,我(项羽)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文: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1、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译文:贪图财货。)
22、此天子气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
2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2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译文:亚父就是范增。)
2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译文: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官)樊哙。)
27、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8、毋从(省略“之”)俱死也。(译文: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9、奉厄酒为(省略“之”)寿。(译文: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
30、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31、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2、加彘肩(省略“于其”)上。(译文: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33、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译文:珍宝全部被(他)占有了)
3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35、吾属今为之虏。(被动)(译文:我们这些人马上就会被他俘虏了)
五、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1.军:军队。名词作动词,活用为“驻军”。
2.范增数目项王
2.目:眼睛。名词作动词,活用为“以目示意”。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3.间: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
4.常以身翼蔽沛公
4.翼: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活用为“像鸟翅”。
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急: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用为“危急的事”。
6.此亡秦之续耳
6.续:持续。动词作名词,活用为“后继者”。
7.项伯-,臣活之
7.活:活的。使动用法,活用为“使……活命”。
8.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8.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
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