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5篇
相关文章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一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1
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2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_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_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_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_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云_”“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预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诵:《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3
【原文欣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简介: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字词: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练习题: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
答案:
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或惆怅之情。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4
《离骚》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5
【原文欣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简介: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字词: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练习题: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
答案:
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或惆怅之情。
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