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为话题作文整理推荐
相关文章
我们需要的是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丰腴,有人说“百姓富裕,物质丰富,对于文明自然渴求”。但君不见颜氏之子,陋巷瓢饮仍痴醉儒学不改其乐?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物质与精神议论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质与精神为话题作文整理推荐 1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向为君子所标榜,可今日有多少人能面对诱惑而毫不动摇,面对名利钱财而无半点动心的呢?我少听说过,就算有,在如今可能也算是“异类”了吧。但我的心灵深处确实有这样一位“异类”,他就是一生致力于人类生存的科学家袁隆平,他如同国家瑰宝。由于他的辛勤研究,不知道造福了多少国人。他拥有许许多多至上的荣誉,曾经有人作过评价,说袁隆平的身价已经超过了几十亿。面对这样的夸赞,袁隆平显得十分淡然,他说并未在找这样一些东西。钱财乃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无欲无求的他80岁高龄仍奔走于田间,为人类的粮食事业不倦地奋斗着。
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常常把物质上的富有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以富为乐,以富为贵,甚至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那么,是否一个人在物质上富有,就真正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答案是否定的。
江流宛转,日照花林。在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之际,执水仙一枝,心间筑城,不为物质繁华而忧虑,观水仙花开万盏,至为充盈精神。
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为什么认为赡养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重要。首先我方支持我国将重视物质赡养转向为重视精神赡养。《宪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不仅仅对老人有物质赡养,更要有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的义务,照料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照顾老人的特殊需求。其实,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规定,比如他们用量化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层层方面都表明了国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通往幸福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享乐、乐利和奢华生活。”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能给我们真正的幸福感。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为什么有那么富的人不幸福?为什么古人提倡的精神家园在今天却变得一文不值?这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
曾经有人做个这样的调查:“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想想看,在经济如此发达,物质如此丰厚的今天,有人不幸福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太多的人的回答却是不幸福。这些人中,有的人盛大的权势与地位,有的人钱多得数不完,但他们并不幸福,因为他们缺乏精神上的享受。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也富有。一个人在精神上是否富有,关键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精神境界的高低。那些品德高尚、目光远大、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即使在物质上不一定十分富有,但由于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尊重,他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相比之下,那些狭隘自私、唯利是图、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虽然可以实现物质上的富有,但由于极少想到回报他人和社会,结果很容易导致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冲突,他在精神上就是贫穷的。
记得星云大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富商来找他,说:“为什么他那么有钱却不快乐?”星云大师笑了笑,说:“放下点儿什么吧!”富商回去立即为穷人捐了几十万,但他仍然不快乐。他又去找大师,大师说:“你还想拥有什么?”富商侃侃而谈,说他还要多挣点钱,能够………大师笑了笑,说:“始终是你心中的欲望太多啊,如今你所拥有的已经够多了,学会保持平和心态,无欲无求地生活吧。”这对富商来说,很难,但是相比快乐的拥有,他更愿意得到后者。
物质与精神为话题作文整理推荐 2
现在的孩子,有迷恋网吧的、早恋的、离家出走的,甚至自杀的。或许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在此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常常听到大人们讲,他们小时侯兴的事情就是能吃上两个白馒头,新年时能吃上肉包子。许多家长常常说: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学,有什么不快乐的?真是不知足!当时的他们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对于我们呢?也有的家长会给不少钱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对孩子很少过问。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了一大难题。
我们这代已经从对物质上的追求,转变到了对精神上的追求。许多孩子会被家长认为很独立,在孩子独立的另一面,却藏着一颗脆弱的心。于是,许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走进了网吧.
希望通过游戏找到自己出人头地的一面;于是,没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认为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伤心的时候能听到真诚的安慰;于是,许多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于是,无法面对现实的孩子,选择了结束自己认为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么独立、自强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颗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现在的我们只需要精神上的补给,而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奖励。人的精神是支撑人活下去的勇气,只要精神上快乐,再残酷的现实我们都是可以面对的。家长们,你们是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了!
物质与精神为话题作文整理推荐 3
社会发展迅速,物质资源丰富,我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但不同的人对价值有不同的观点。精神胜于物质,还是物质胜于精神?
生活中,有的人物质生活贫乏,在解决生存的问题上并不贫乏。他们,清贫,但是精神生活充满了乐趣。二有的人富有物质,但这样奢靡的人,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雨果说过:“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我们已经明白,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极大贫瘠形成这时代最鲜明的对照。中国首富黄光裕因商业贿赂锒铛入狱,影视明星刘晓庆因逃税声名狼藉,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因为利益而代言虚假广告极度丰富的物质让人索然无味,孤独痛苦。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物质世界离我们很近也很远,绚丽的精彩在于拥有永存的精神。让我们追求永恒的物质吧!
物质与精神为话题作文整理推荐 4
现今社会人们对财富的重视已化为生活幸福与否的衡量,贫穷的人就一定是不快乐的,富裕的人就一定是快乐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富人有他的忧虑,而穷人却也可快乐。所以,我们不应因
贫穷感到悲哀,虽然身处物质贫乏困顿之地,但我们也可内心富足,笑对生活。
物质资料的贫乏并不能阻碍内心富足。“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极度欣赏的弟子颜回,他生活的贫穷并不能阻止他的向学之心,相反,在贫困的境地中,他亦能从容生活,活出他个人为后世所传颂的精彩。除了颜回,我们的诗圣杜甫在他的敝庐中也能大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待。 无论是颜回还是杜甫,他们都是贫困之人,但他们的贫困都只是物质资料上的,他们的内心却是富足的,他们对生活的希望还是充盈的,他们对精神思想的追求也是不为贫困所阻碍的。
物质资料富裕,却未必能让我们感到内心的满足。《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他的财富总不至于让他在临死前为多烧一天灯芯而咽不下去吧!但是他却紧张得连一句遗言或是对家人的话都不在乎。严监生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为钱财奔波而不管亲情,无暇顾及生活的人和严监生又有何区别呢?每年国内都有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总显示北上广这些繁华、富裕的大都市幸福指数普遍低于三四线的经济不发达的城市。 大小城市财富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们的幸福指数也值得我们思考。
财富也许能给我们无虑的衣食住行,可是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匮乏,财富却不能如衣食住行般有效地给予我们。贫困必定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而被改变,但财富却未必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 贫穷就如黑夜,也许不如白昼明亮,但黑夜里的星辰、月轮依旧美好!别让一时的贫穷遮住我们的视线,在物质缺乏的时候,我们就丰盈我们的内心吧!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永远的富足!安于贫穷,笑对生活!
物质与精神为话题作文整理推荐 5
一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白天不懂夜的黑 一位作家面对四川小凉山深处那种“只要吃饱了”就“万事不挂心”的生活状态,极尽赞美之词,用很抒情的语调在一篇作品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
对此,我只想说,白天不懂夜的黑,浪漫小资的所谓作家根本就不懂“只要吃饱了”居然也成为追求的穷苦人家那一双迷茫无助的眼。 两千多年前,惠子站在河边对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尽管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的回答看似睿智实则狡辩,如此循环下去,其实谁都不知道谁的心思,因为你不是我。鱼的快乐痛苦只有鱼才知道,同理,夜晚所带给人的那种恐惧感,也只有在夜晚中的迷失者,才能感受一二。一个作家,衣食无忧,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未成为其考虑并担心的问题。见惯了城市中的灯红酒绿,厌倦了觥筹交错的生活,看到那原始的生活状态,淳朴的乡土人情,自然就会发生返璞归真之感,然后就会很抒情的笔调去描绘那“很穷但很快乐”的美好生活。
但是,这用抒情的笔调描绘出的真的就是美好的生活吗?未必,当吃饱饭成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难道不觉得这里面满是悲怆吗?他们真的是“万事不挂心”吗?吃饱了一顿,那下一顿在哪?穷苦封闭的山村,真的能让他们“安祥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这恐怕是那个从未忍受过饥饿的作家一厢情愿的想法。贫穷是的落后,对贫穷的歌颂其实是对问题的掩饰,更是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漠视,纯粹是矫情造作的自我陶醉。要想真的了解那些贫穷人家的生活,就不如看看他们碗里盛的是什么?他们是否平等的享有和我们一样的发展机遇和权利,他们是否愿意一辈子呆在那个被抒情笔调所描绘的落后山村。
他们真的很穷,但他们真如作家说描述的快乐吗? 其实,吃饱了,人会觉得满足,这只是一种基本的生存需要,有何觉得惊叹?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抚慰只能换得暂时的安逸,却不能让无助的现实有丝毫的改变,面对生活的艰难,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那么正在沐浴着阳光的你,永远不懂夜晚那里暗如漆的压迫,因为夜的黑白天永远不懂
物质与精神为话题作文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