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整理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预习对学习很重要,它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希望大家喜欢!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整理集锦 1

课前预习很重要,尤其是一些文化课的课前预习,起码可以先入为主,解决一些不用老师讲述的问题。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在一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位,也不可能对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那么,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变得很重要。就拿语文课堂来说吧,老师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的每一句话都要讲清楚,只是捡着重要的知识点来讲,有时候专注于传授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就要学会预习,学会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读课文。毕竟,每一个单元都有一篇学生自读课文,不需要老师来讲,要求学生自己解读,自己学会分析,自己学会做题。

那么,这种自读课文的解析方法就是靠平时预习的时候积累,当然也有跟着老师学习课文的时候积累的,需要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而不是传声筒。预习一篇语文课文,要做到独立解决生字词,除了解决注音问题,还要解决字义问题,当然还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读课文,或者先自己解读,然后再和工具书上的资料作对照,看有哪些出入,对重点字词句要进行重点解读。解读完全篇课文就可以试着做习题了,做了之后和答案订正,找出差距。

这个过程完全不用老师干预,学生自己就能完成。但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就是不动脑筋,只是一味读课文,却不去深究字词句的深意,做习题也不认真,不是乱做一通不订正答案,就是照着答案抄下来,其实只是走过场,没有什么能力的提高;第二种倾向就是事无巨细,每个字每个词都要弄懂,以至于深究得太过,产生了歧义,过犹不及了。可以说,学生预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解误读的现象,做题也是不得要领,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就是犯错的过程非常重要,犯了错误就要及时订正答案,找到差距也就提高了能力。乱做一气,不订正答案的得不到提高,太过于自信的,以为自己做的都对,也不行,容易出现遗漏。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科目也可以如此,提前预习,提前获得知识点,遇到实在不懂的,查资料书也弄不懂的知识点就要做出标记,等老师讲的时候专注于疑难知识点的解析,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那些不会做课前预习的学生只会跟着老师走,却有时候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丢三落四,掌握的知识点不是很全面,要是课后不补充学习,就会越丢越多,被人越落越远。那么,既然学生都会自学了,学会了很多知识点,还要老师讲课干什么?

当然要老师讲课了,不然学生不会自己完全解读新课。要是学生都会解读新课,而且做到无障碍解读,就没必要开设学校让老师讲课了。学生做课前预习是要对新课做一种整体感知,做通盘考虑,知道哪些知识点可以自己解决,哪些知识点需要老师讲解,要是不进行通盘考虑,学生会对知识点茫然无知,不知道一节新课需要掌握多少个知识点,也不知道老师讲的那些知识点自己真的掌握了没有。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得做课前预习,对于新课的知识点通盘考虑,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而对于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并且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不能总是靠老师和家长来催,来监督,要是那样就很被动,效果也不会很好。

可以说,老师在一节课内解决的知识点是有限的,会对于难点和重点进行解析,而对于一般的知识点就一语带过了,需要学生自己领会,自己学习掌握。要是事无巨细,每个小知识点都要讲深讲透,就会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了学生的拐杖,让学生离不开了,就是考试的时候学生还是需要老师这根拐杖的,失去了老师的陪伴,学生会变的无所适从,不会答题了。再说,一节课把所有大小知识点都讲深讲透时间不允许,也不可能。要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加上课上自主探究,就会好一些,能够让课堂容量变大,而且还会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他们课前预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老师也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大撒手,布置任务以后就不管了,容易造成学生探究的困难,而且困难得不到有效处理;另一种是对一个或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深究,细细分析,从而忽略了具备普遍性的问题,或者忘记了课堂的主要学习目标,以至于大大跑偏,课堂时间也就浪费了。

课前预习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督促,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当然,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可以放松监管,但要看看他们预习的效果如何,能不能自己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会不会灵活运用,用来做习题,做得对不对。可以说,好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整堂课的内容,而且还会查资料、讨论解决很多疑难问题,对于新课的掌握事半功倍。老师重视,家长重视,学生也就重视了,培养出习惯,也就见到好效果了。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整理集锦 2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 解决的办法是: 1、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 2、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 3、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了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 4、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于自己擅长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整理集锦 3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得深入一些。反之,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迅速浏览一遍即将要学习的新课。

要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存,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

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

对于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4、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画为主。

所圈点勾画的应该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如,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课文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联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已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炒及心得体会等。

5、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

比如:语文课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风格、手法等。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整理集锦 4

第一,提纲预习法

把所预习的内容列成提纲、提炼概括为有逻辑联系的纲要结构,使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观点突出,文字精炼,便于掌握章节大意和中心思想。

列出文章的重 点、要点,经过这样的预习,课文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和识记,为课文听讲铺平道路。

而且也便于课后复习。

对记忆性、逻辑性强的科目都有不错的学习效果。

第二,符号圈点预习法

阅读课文时找到重点、难点,并用一套符号代表字、词、句、段圈点勾画。

尽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使读 、想、记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标上记号为听课、复习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激发思维,增强记忆。

1,初读标记。

可用铅笔进行标注,勾画出文章的要点、难点和疑点,为下一步的`阅读打下基础。

2,重读整理。

化解第一步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对初读标记加以整理。

具体的说,也就是该删除的删除,该增加的增加。

第三,快速阅读预习法

第一步,通读前言;第二步,浏览目录;

第三步,翻阅有关知识的书页,重点是标题、插图、图表等引人注意的地方。

第四步,对重点内容做好摘录。

第五步,依据阅读材料给自己提问题。

预习课文,我们要明确这篇课文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发生的,最后如何解决,有何重大影响等问题。

第四,温故知新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联系就知识,学习新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第五,扫除障碍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以及请教他人等方式扫除学习障碍的方法。

这种课前预习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的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继续前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本,找到问题后不仅要标上记号,而且要努力分区解决,尤其对于一般地知识,在预习中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则应自行解决。

因此,务必开动脑筋去想问题,或者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去解决。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整理集锦 5

很多人只是对课本看看,了解下都什么内容,实际这只是粗略的,考试真正考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难得题目都是基本知识点的累积。好的预习,应该是,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来这节的知识点,都涉及了那些知识点,前边学习的知识点,与这节的知识点有联系么?

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在第一步基础上,在知识点下简要列出你自己认为的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点的解题方法?总结答题步骤。新的知识点,都有例题,可是多数人看例题,尽是自己做遍,或者看下只要了解了会了就可以了,实际是不够了,例题的研究很重要。

要学习课本上例题的步骤,这个题是对这个知识点的哪个角度的演示,为什么按这样的步骤写下来,每一步有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从上一步拖到下一步,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这类题的方 法步骤是什么。我们需要将这个总结出来。

新的知识点,自己预习,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将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全列出来,这些是第二天听讲的重点,你要在第二天听听老师的思路,老师解释这个知识点的思路。听老师讲这个知识点与你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出入,有对比才能集中精力,如果你的思路好,甚至可以提出来告诉老师,分享它,这就是一 种学习的快乐。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预习对学习很重要,它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希望大家喜欢!如何做好课前预习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