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整理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是每个人都很喜欢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整理合集 1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自己以“上天之子”的身份统领天下,称为“天子”,其他诸侯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诸侯等级不同,称谓也就不同。而王作为天子的专属称谓,任何诸侯都不得滥用,一旦诸侯自称为王,就是僭越行为。楚国第六代君主熊渠就曾僭号称王,但很快又自行取消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王在诸侯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于是楚武王便打算僭号。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讨伐战争,向外界宣扬实力,后向周王室提出加封自己为天王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他竟然于公元前704年,自行僭号称王。这就是历史上“楚武王僭号”的典故,楚武王也由此开创了诸侯僭号的先河,比第二个成功僭号的魏惠王早了三百年。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整理合集 2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整理合集 3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西干道虎踞路87号,面积约19公顷。因园内古城墙中段一块凸出的椭圆形红色水成岩,长年风化,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又名“鬼脸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隋文帝灭陈、平毁建康城后,在石头城置蒋州,唐初年在石头城设扬州大都督府,石头城在隋朝和初唐时是南京地区的中心。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整理合集 4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整理合集 5

  电影中,这位风流公子为爱勇敢追求,宁愿放下自己身段也要赢得秋香的芳心,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也正是因为电影的功劳,很多人都对唐伯虎的形象定了型,认为历史上的唐伯虎就应该和电影中一样,在自己家底和才气的支撑下,过着令人羡慕的悠闲生活。

  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唐伯虎的一生,其实还挺悲剧的。尤其是他的最后几年,完全可以用穷困潦倒四个字来形容。唐伯虎早年也是个神通,天赋极佳,这点与电影中倒是没有什么相悖的地方,但是故事的走向从唐伯虎参加科举开始,就完全背道而驰了。

  在那个任何自视甚高的文人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都要去参加科举的情况下,唐伯虎也不例外。在此之前,唐伯虎的才气和能力在家乡都是出了名的,他起初也没有想要参加科举的意图,家中有娇妻,父母又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温暖的庇护所,唐伯虎一直在享受生活,懒得翻阅背诵那些四书五经,但是天妒英才,在25岁那年,自己的父母妻儿以及妹妹相继离世,这个家庭一夜之间变了天,家道中落的唐伯虎没有选择,在好友的劝说下,去参加了科举。

  以唐伯虎的天赋和才华,去参加科举中进士其实是不难的,但是唐伯虎很悲惨地遇到了科举舞弊的大案,当时去参加科举考试时,和他同在一个房间住宿的考生徐经买通了考官,提前拿到了考试题目,并且不出所料地答出了一份完美的考卷。那次科举考试的题目非常难,几乎没有人能够答出题目来,除了这个舞弊的徐经之外,还有一份非常完美的答卷,写出这篇文章的就是唐伯虎。在全国都没有几人答出题目的情况下,有两份拿到了满分。

  而徐经此人以前读书的时候并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才华,徐经舞弊的事情很快败露,而恰巧,另一个答出题目的唐伯虎是他考试时候的舍友,这下,唐伯虎说什么自己是无辜的也没有人信了,这才是真正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当时的科举,是普通人打破自己阶级从而晋升的唯一道路,比现在的高考对于一个寒门子弟所代表的意义更加重大,所以“科举”这两个字上敢徇私舞弊的人是犯了众怒的,不仅主考官被严惩,唐伯虎也被牵连入狱,甚至被直接取消了以后参加科举的机会。

  从此唐伯虎的人生彻底被改写,也走上了一条不被人们认可的道路——以卖画为生。当年的唐伯虎的字画远没有现在这样值钱,唐伯虎终其一生,都异常穷困。前半生风光明媚,后半生潦倒穷困,真是令人唏嘘。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整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是每个人都很喜欢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国历史有趣的故事一 关于绿叶成荫这个典故,我相信很多看官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这个典故出自《唐诗纪事》中第56卷,这个故事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