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总结 1

第20、21课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1.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②地点——山东台儿庄 ③指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④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本企图通过占领武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②重要战役——万家岭大捷(江西) ③结果——1938.10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④意义——历时4个多月,日军企图迅速----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注: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3.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

①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牵制中国军队支援太平洋战事,并策应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防止中国军队乘机收复失地,日军集结重兵约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

②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4.豫湘桂战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日军为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纵贯中国大陆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摧毁中美两国设在广西、湖南等地的空军基地。)

②结果——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大片国土。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时间——1937.9 (2)地点——山西平型关(3)中国主力——八路军115师(4)指挥——林彪

(5)结果——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

(6)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敌后抗日根据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3)中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注:1937.9.6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战方式: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5)巩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兼顾地主、农民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6)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背景——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特点——大规模主动进攻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时间——1940年下半年 地点——华北 指挥——彭德怀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总结 2

美国的独立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英国国王和贵族把北美看作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英国殖民者驱赶当地的印第安人,剥削欧洲移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奴。1765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2.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在莱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 莱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武装支援波士顿。

2. 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上,华盛顿强烈主张武力反抗英军,会议一致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与此同时,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

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2.《独立宣言》发表后,大陆军与英军的战争仍在进行。法国支持美国独立。1777年,一支6000余人的英军在萨拉托加陷入大陆军的包围,被迫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之后,法国承认美国,公开参战。欧洲各国也因与英国的矛盾结成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陷入孤立。1781年,美法连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独立宣言》发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美国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国家的全国政府软弱无力。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总结 3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同盟会的建立。

孙中山的思想、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都要熟记,可能出现选择题、论述题。

(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内容、焦点集中在哪方面要知道。可能会以论述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4)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有哪些,出现过哪些著名的人物,这些都要清楚,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的几率比较大。

(5)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比如天地会、陈天华、章炳麟、邹容、兴中会、保皇派与革命派的区别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一些平时关注较少的团体、人物,比如三合会、郑士良等等,每年名词解释都会出到几个比较偏的名词,这就需要考生也要全面复习,遇到这类型的题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总结 4

(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必然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战争后签订的重要不平等条约,可能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题。

(5)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6)《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要熟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总结 5

(1)重庆谈判要了解背景、过程、意义。

(2)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对于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每次战役的领导人和作战地区以及作后消灭敌人的总数要记住,因为有可能会出现选择题。

(3)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稍作了解。

TAG标签: 历史 小故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时间:1894——1895年1,背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2,开始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主要战役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②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