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高一历史的易错知识点与历史数字记忆法参考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的易错知识点与历史数字记忆法参考总结 1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和活动

1.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创办《国闻报》等。

(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维新活动

(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装备新式武器,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2.特点

(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高一历史的易错知识点与历史数字记忆法参考总结 2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⑴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⑵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1.开始标志: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封王

太平天国建立后,洪秀全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这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标志者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没有实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5.全盛时期:北伐和西征

开始时间:1853年 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概况:北伐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到全盛时期。

6.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7.后期防御:调整与改革

⑴目的:改变不利局面。

⑵措施:

①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②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8.最终失败:天京陷落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标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四.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重要文献:

1.《天朝田亩制度》

⑴颁布时间:1853年

⑵主要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⑶主要目的: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理想社会。

⑷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2.《资政新篇》: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高一历史的易错知识点与历史数字记忆法参考总结 3

【例1】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十五点:四个方面分别有3、4、5、3个要点。

其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可这样记忆:

quot;三局":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设置邮政局。

quot;两算":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quot;一奖":奖励创造发明。

【例2】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

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三次中国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一个中国的命运: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这"五、四、三、二、一"就基本上概括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

【例3】抗日战争初期抗日的情况:

两个不同的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

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两条不同的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两种不同的结果:国民党溃败,丢失大片国土;共产党开辟大片抗日根据地,威胁着敌人后方。

【例4】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可以这样记忆:

五个年头:1789~1794年。

四个资产阶级派别: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

三个阶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

高一历史的易错知识点与历史数字记忆法参考总结 4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⑶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4、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⑴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⑶实行民族区域政策;

⑷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⑵5个省级自治区

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如何理解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共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998年)

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部分地方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民族的共同民主与进步。

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4、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实践证明,中国所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21世纪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高一历史的易错知识点与历史数字记忆法参考总结 5

第12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 根据我国的文献记载,1世纪—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他们都是经由朝鲜半岛来到中国。

2.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棉部、锻冶部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对武士而言,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这种价值观对日本民间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影响。

高一历史的易错知识点与历史数字记忆法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1第13课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时间:1919.5.4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6.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