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参考模板
相关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参考模板 1
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
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参考模板 2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书》卷八十八)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参考模板 3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参考模板 4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分。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10、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参考模板 5
一、世界文明古国
4000一6000年前,在埃及、西亚、印度、中国陆续出现奴隶制国家,成为四大文明古国。
1.古埃及。
(l)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埃及,建都孟斐斯;
(3)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国;
(4)公元前525年,波斯入侵,古埃及灭亡;
(5)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另外古埃及有了比较成熟的象形文字和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2.古巴比伦王国。
(l)发源于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出现城邦;
(2)苏美尔文明是最初源头;楔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源头;
(3)公元前18世纪中叶,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等级制度;
(4)汉漠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印度。
(l)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2)雅利安人人侵,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阶层;
(3)婆罗门教;
(4)释迎牟尼和佛教的兴起;
(5)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宣传佛教;
(6)印度人民很早就创造了拼音文字,制定了历法,采用十进位计算方法,现行的“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
4.中国。(略)
二、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文明步古代东方文明之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沿海地带。克里特文明是希腊最早的文明,其时期大约为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200年,进人新的时代―荷马时代,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出现社会分化,氏族组织日益瓦解,社会生产部门有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也开始与农业分离。其社会状态处于父系氏族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则处在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国家尚未产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设有议事会、人民大会和军事首领三种机构和职务。议事会由氏族贵族组成,是常设机构,拥有广泛的权力,重大问题一般都由它讨论通过才提交人民大会最终表决。大约于公元前8世纪始,主要建立在部落或氏族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开始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被后人称之为“城市国家”或“城邦”,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其中最为着名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城邦时代结束。
古代希腊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方面,有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以及唯物论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还有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文学方面有《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名着。在史学方面有被欧洲人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着有《历史》(又称《希波战争史》)9卷。在建筑和雕刻艺术方面创造了多利亚、爱奥尼亚和科林斯三种石柱形式。
公元前509年前后,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由两名选举产生的执政官处理政事。执政官和一切高级职务都由贵族担任,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强国。公元前60年,罗马开始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变。公元前45年,恺撒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实行独裁统治。公元前30年,屋大维征服并吞埃及,并开始独揽国家一切大权,建立起元首政治,使罗马进人帝国时期。罗马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帝国最初的200年里,呈现出繁荣景象,内战停止,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公元395年,帝国因爆发全面的社会危机,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仍定都罗马。古罗马文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史学和法律方面。古罗马的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农学成就较大,重要的着作有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科鲁麦拉的《农业论》。天文学和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托勒密,着有《伟大的天文学体系》和《地理学指南》。大跨度圆顶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形式。文学和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恺撒的《高卢战记》和普鲁塔克的《传记集》,既是历史名着,又是散文杰作;着名的诗人有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他们的影响延及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历史学着作有塔西佗的《历史》和《编年史》。罗马的法律和法学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对近代欧美国家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哲学成就主要有西塞罗的《论善与恶之定义》等。
三、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日耳曼人建立了许多封建王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囊括了西欧的大片上地,建立了查理曼帝国。在长期的军事征服过程中,法兰克人的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过程就是西欧封建化的过程。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的氏族制度在征服过程中走向解体,他们按地域组成农村公社。后来公社里出现了私有土地而产生了贫富分化,破产农民沦为农奴,原先的隶农和奴隶也逐渐转化为农奴。法兰克国王将征服过程中掠夺来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隶农、奴隶赏赐给亲兵和教会。国王、教会、贵族都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不久,为了保证国家的兵源,法兰克国王改变了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办法,实行采邑制。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连同土地上的农民,分封给亲近的贵族,受封的贵族则向国王宣誓效忠。后来采邑变成了世袭领地。采邑制进一步把自由农民推向农奴的境地。到9世纪,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封建制在西欧确立,并逐渐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建立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封建制度确立后,西欧的社会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手工业越来越专门化,并开始与农业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新城市不断涌现,同时罗马帝国时代的旧城市也开始复兴。手工业者占城市居民的多数,因此,西欧城市从兴起开始就是生产性的。这些城市都建立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城市居民受封建的司法和行政管理。12世纪后,许多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等不同方式,纷纷取得自治权,少数城市甚至成立了自治共和国。自治城市的居民全部成为自由民。
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它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同时又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它部分地改变了西欧封建社会内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促进了西欧政体的改变,是西欧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为文化、科学的发展和冲破教会统治创造了条件。
四、三大宗教起源
(1)佛教: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古印度,相传是印度加毗罗卫国太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迎牟尼)创立;
(3)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左右创立,《古兰经》为经典。
五、新航路的开辟
1487一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了非洲南部沿海,发现了西南端的尖角,葡萄牙国王叫它好望角。
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船队沿迪亚士开辟的航道继续前进,绕过好望角,沿着东非海岸进人印度洋,在第二年完成了通往印度的航行。
1492年,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小岛、古巴和海地。以后又到达南美大陆的一些海岸。
1519年,葡萄牙海员麦哲伦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被称为麦哲伦海峡,进人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返回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都开辟出来了。
六、文艺复兴运动
(l)历史背景。西欧进人封建社会后,经历了一个文化低潮。教会垄断了社会的全部知识教育,完全剥夺了普通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科学文化,需要为他们服务的各方面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这一切,首先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反对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斗争。
(2)运动的实质。14到16世纪,在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意大利,首先迸发出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许多知识分子从各方面冲击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神权。他们反对封建神学,借助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在当时人们看来,那种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特别是希腊文化,在近一千年教会压迫以后的复兴。他们不恰当地把新兴的文化运动叫作“文艺复兴”。其实,那不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这场运动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一些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运动的意义。这种新文化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它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栓桔下解放出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唤起了人们的自信,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创新。因此,它是思想文化领域里一次伟大的变革,对历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
①但丁。佛罗伦萨诗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名着《神曲》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篇组成。
②达?芬奇。意大利人,“文艺复兴”时期的又一个着名人物。作为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③莎士比亚。英国大戏剧家兼诗人,“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写有37个剧本和许多诗。剧本包括喜剧,如《第十二夜》等;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即《王子复仇记》)、《裘力斯?凯撒》等;历史剧,如《亨利五世》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感情。剧本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是珍贵的世界文学遗产。
④哥白尼。波兰科学家。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
⑤布鲁诺。意大利的着名思想家和科学家。他把哥白尼的学说推进了一步,认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绝对中心,因为大自然是无限的。
⑥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他首先制造了天文望远镜,用来观察辽阔的星空。他看到月球表面有山谷,金星绕着太阳运行,木星有四个卫星,银河由无数星体组成,等等。这些新发现最后证明了新天文学说的正确性。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参考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