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经典合集
相关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琵琶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经典合集 1
(1) 蹇(jiǎn)叔:春秋时秦国大夫。
(2)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3)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4)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5)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6)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 杞子:秦国大夫。
(8) 掌:掌管。管,钥匙。
(9) 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è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ōng)寿:中等年纪。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17) 拱: 两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1)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经典合集 2
读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我对爱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爱,有时不是甜言蜜语;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宠惯娇纵;而是看似无情的磨练;无时无刻的培养、循循善诱的教导。也唯有这种无言的爱,才能铺就我们更幸福的未来。
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爱,然而,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是一种伟大感情,却会使子女毁灭。”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却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罪,烧水做饭怕烫着,扫地拖地怕摔着,洗衣洗袜怕冻着……真是“捧在头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他们不让孩子做这做那,表面上是爱他,实际上却害了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非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他们,他们又会些什么呢?终究还是一事无成,犹如温室里娇艳的花朵,一旦遇到大自然的狂风暴风,便会一吹就倒。正如赵太后爱长安君,让他处处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但这样的爱只会使孩子变得更脆弱,受不起打击,父母总希望让孩子幸福,但他们也总是忘记自己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一生。
有些父母拼命地挣钱,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以为这就是让孩子幸福;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物质充裕的孩子更容易染上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恶习,这也更使一些不法分子想入非非,进而实施绑架、敲诈勒索钱财等犯罪活动,使孩子游离在危险边缘。
雏鹰刚会拍打翅膀就被逼迫着学习飞翔,这不是什么虐待,只是为了让雏鹰学会飞翔。香港首富李嘉诚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是独特:让孩子吃苦。他的孩子在美国学习的期间,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之外,其余的花费都要靠孩子自己打工赚来。李嘉诚最小的儿子曾在西餐厅当过服务生,在麦当劳当过洗碗工,而现如今却被誉为“商界小超人”。这何尝不是“让孩子吃苦=让他成长”的最好事例呢?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经典合集 3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1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3)隋唐:门下省。 (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经典合集 4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二、古今异义
1.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
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
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
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
8.以往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9.因而
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1.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美人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侥幸)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相当于“而” )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因为 )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6.徒
① 徒见欺 (白白地)
②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7.于
① 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8.见
① 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 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9.因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10.顾
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 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 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 廷,在朝廷上 )
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
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④ 肉袒负荆(肉:把上身,作“袒”的状语)
⑤ 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上);怀,怀里藏着)
④ 乃前曰(前,上前)
⑤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⑥ 赵王鼓瑟(鼓,弹奏)
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
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
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完好无缺)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
6、名词作动词
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也)
③ 我为赵将(为,译为“是”)
④ 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②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③ 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
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
②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代词“之”)
③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
④ 请奉盆缶(于)秦王。(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请于秦王奉盆缶)
⑤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
(五)固定句式
1.孰与 / 与……孰:跟……相比,哪一个(谁)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 / 吾与徐公孰美 / 孰与君少长
2.独……哉:难道……吗,表反问
例:独畏廉将军哉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七、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4、曲:曲在赵(理亏)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8、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9、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10、靡:左右皆靡(退却)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16、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19、 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译: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经典合集 5
第一,卓越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此书的最主要特色。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青然先生,,杜少卿也是以吴敬梓自己为生活原型等。作者注意表现对象身上的喜剧性因素,又将之还原到生活之中。例如马二先生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富有同情心,慷慨仗义,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但是作者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又如,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 ! 死得好 !’” 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面目。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范进都是出身社会最下层、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挣扎着向上爬的悲喜剧人物。周进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一直考到他胡子发白也仍然只是一个老童生,还受尽年青秀才梅玖的欺侮凌辱。最后,周进连一个赖以维持生计的私塾教师的职位也弄丢了,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之极。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呢,几十年来一直考试不中,弄得全家缺吃少穿,还受尽岳父胡屠夫等人的欺凌漫骂,有一天他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自然喜出望外,以致他的精神难以承受而发疯。范进发疯的状态和过程虽使人发笑,但更令人感到悲惨可怜。正因为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更能发人深省。
再次,用夸张法和对照法将喜剧因素放大。
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再如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汤知县不在,只得暂住关帝庙。严贡生来拉关系,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言,使人哑然失笑。
又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杖,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悼念,显得一派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大此时却正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这些仪仗,“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便一个一个往嘴里送。”形成奇怪地比照,崇高庄严也就在这对照中消解了。
第二,《儒林外史》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框架,采用淡化情节与白描手法反映真实的生活。
《儒林外史》排除了激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大力描写平平淡淡、细琐平常的生活,这一特色比同样是采用写实手法的《红楼梦》还要突出,如“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只写他如何在西湖边拜宋徽宗字画、请仙问功名、吃面喝茶、看鸡鸭鱼肉、看女人等小事,便写出了他的迂儒本色。由于《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用白描手法来速写和漫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