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经典
相关文章
好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学的东西牢靠,基础打得好,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无疑会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如何端正学习态度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高中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在各科目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以高中生一定要掌握好端正学习态度的方法。
如何培养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经典 1
我们要想成为学习的优等生,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树立一个成为学习优等生的目标。
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人能走多高首先取决于是否找准自己的目标,只有选准方向,才能持久稳健地走下去,才有望达到“顶峰”。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一样,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掌握,最终搁浅在绝望、失败、消沉的海滩上。
世界公认的成功定义是:成功就是逐步实现一个有意义的既定目标。目标是成功的灵魂精粹所在,目标的达成几乎可以与成功划上等号。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所有成就的出发点”。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设定他们的人生目标,这也就是成功者总是极少数的根本原因。大多数人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也在于他们都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也从来没有迈他们的第一步。
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美国人有5%将个人目标写在纸上及告知他人,而其余95%则没有设定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心态,一方面是方法,即可能是设定目标后害怕目标到头来落空,被别人耻笑,换来挫败感。还有的人则不知道目标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设定目标的方法。其实一个设定目标时,最重要的并非“如何”实现目标,而是“为何”要设定目标。
台湾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追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6%的人没有目标;61%的人目标模糊;9%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4%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不同,4%拥有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不懈;若干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干,他们之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9%拥有短期目标的人,多半生活在社会的中上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品质稳定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61%目标漠糊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阶层,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6%没有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属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需要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如何培养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经典 2
我们在当小学生时就学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要明确一段时间的学习重点而不分神。在这段时间,你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学习内容安排活动,一切与学习重点相悖,乃至不相关的事情都应该尽量避免。
二是全神贯注。上课要全神贯注地听,作业要聚精会神地做。要刻意回避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课讲话或摆弄东西,做作业时一边听歌……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经典 3
孝感市楚环中学大多数学生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经常坚持,有的老人对孩子的学习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学生各种习惯均较差,尤其学习习惯更差。九年级是初中的重要阶段,学生感到压力大,学习枯燥。据我的调查显示,我校大部分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62.9%的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思考的目的性不强,显得消极被动。而家长和教师也有一部分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部分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一旦学习成绩下降,并努力后依然无所得,便会觉得自己不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太差,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把孩子一个丢家里,父母双双出去打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法不当,不会学习;学习意志不坚,不能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退缩,经不起考试失败的挫折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阻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差,兴趣低。
如何培养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经典 4
在学堂的作业训练营线上辅导中,一位7岁孩子的妈妈和我们聊说:
“怎么才能看破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个命题啊!!!孩子收拾书包时候说,妈妈我作业好像没写完,我一看只是拼音少写两行就建议到学校补。这个不重要,重要是我顺着两行空白往下一溜,一眼就看见下面有一个巨潇洒巨不羁的拼音“X”...于是,我开始叨叨:说你要不会拿笔不会写,字写成这样我还要夸夸你,但你会啊,它旁边有一个写那么好看的,怎么这个就写这样了呢?这一看就是随便划拉两下,老师一看就知道写作业态度不认真blblbl...
回来路上我认真想,其实是怕老师认为对待孩子的学习,我的态度不够认真,我投射到孩子身上了。但其他不跟老师发生关联的事情,看到孩子很散漫,我也马上就焦虑了,我的脑回路总在“态度”上打转转,每每这样我都很烦我自己了,可每遇到这个坑,我还是睁眼往里跳!老师,帮我破一破吧”
透过妈妈的话,我们不难感受到她为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困惑求解,但问题是学习是靠端正态度来提高的吗?
我反问妈妈: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是否表现得极其专注投入?妈妈表示认同,回复说:是的,孩子玩游戏、画画,干自己喜欢的事儿时,表现出极为投入的专注态度,但对学习却完全不一样了。
通过交流,妈妈很好理解了兴趣是学习专注投入的源点。接下来,我便进一步举例和她分享:当今时代的孩子们,几乎个个聪明,一提起玩态度极其投入,为什么一到学习上就卡壳了呢?
我举例说,身边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16岁,从小到大,就是被家长屡屡评价为—这孩子太聪明了,就是只贪玩,不愿意好好学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孩子还真是变得贪玩又不爱学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难想到,因为被大人贴标签。是的,当所有人说这孩子聪明不爱学习的时候,传递给孩子的就是:我不好好学尚能得到聪明这一评价,如果好好学了却学不好,落个聪明不保怎么办?譬如有些孩子,自幼便屡被评价—淘气调皮,长大后还真成为“熊孩子”一枚,可见贴标签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
当下一些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喜欢给孩子贴上“态度不端正”的标签,成年人习惯将问题归因给孩子,实则是无法帮助孩子一起找到正确学习方法的借口,它带来的后果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破坏,并让孩子在成年人身上学会拒绝为自己改变成长。
试想想,一个孩子,如果对学习发自内心喜欢,又怎会允许自己落后呢?譬如,孩子们在玩游戏或干一些很有趣的事儿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成就感,又怎会拒绝体验快乐呢?而从快乐中体验到成就感,就是一个人愿意不断探索世界、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成就孩子自信心的来源。
反之,诚如开头案例中那位妈妈所言,每当看到孩子的错误,认为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时,妈妈内心焦虑愤怒的情绪就会传递给孩子,而孩子感受到只有批判和否定,学习在他眼里并非为自己而学,是大人的事儿,感受到的学习乐趣便会有限。既然学习是如此无趣无味,干嘛还要爱上它?!换做是我们家长自己,面对不喜欢的工作,也不会乐意干好,不是吗?
面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只有了解清楚问题的根本原因来自家长,治标更要治本的方法就是家长先改变了,孩子才可能改善。我们建议家长参考如下方法,通过自我改变和孩子一同成长:
面对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一起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孩子是否懂了而不愿意做,还是遇到困难不会做,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时,切忌居高临下指责批判,情绪和行动上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为有些问题在成年人眼里根本不是事儿,但在孩子眼里却是大事儿,这就好比我们的鞋子里进了一粒沙子,它虽然远远比一颗石头小,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不舒服和走不了路。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学会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让孩子最大可能将自身能量集中用在自我生长上,而非亲子关系的对抗上。
在作业问题上,多对孩子表现好的方面进行正向肯定鼓励,避免泛泛而谈表扬;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引导。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应该鼓励孩子成长成长型思维,而诽定型思维。
简而言之,固定型思维即是:一位经常被家长表扬为“你真聪明”的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你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轻松完成一件事情,孩子便会不愿意尝试挑战,因为意味着可能失败,而失败就会被夺走“聪明”的标签;而成长型思维即是:一位经常被家长鼓励“你很努力”的孩子,他就会认为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取得好的结果,孩子接受挑战的能力更足,哪怕遇到失败,也会愿意继续努力,因为失败是用来帮助自己学习成长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每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个答案,都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 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我们可以跟孩子谈谈:面对困难,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解决吗?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因为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比结果重要。比如说,一个孩子是否知道1+1等于2,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第一次说出1+1等于11的时候,愿意继续尝试,直到为答案找到正确的方法。当孩子犯错并改正时,多问问孩子“你是怎样做到的?”这句话会给孩子带来鼓励和力量。当孩子想出办法以后,我们可以鼓励他去尝试,即便尝试失败也没有关系,想办法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摩托车;学会了英语,有助于学法语;学会滑冰,有助于学滑雪,这种现象叫学习迁移。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可以迁移,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引导孩子,将同类题型的正确方法迁移至错误的题型中,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事实的学习并不那么重要,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照着书本学习事实性知识,而是就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锻炼大脑的思考能力。许多家长对“学习”二字存在误区,常常只看到学习表象的一面,譬如考试成绩、学习效果、技能知识掌握程度等,事实上很多学习能力和成效是隐性的,包括参与其中的体验、分享、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促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满足了孩子内心选择和兴趣所在,孩子才会努力朝着自己定的目标完善自己。
作者:月儿弯弯,一位十岁女孩的母亲。
如何培养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经典 5
只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动机,才能明确学习方向,充分调动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用日常生活事例,说明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应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白有着丰富的知识,才能为建设祖国,美化家乡作贡献,让学生产生有知识的成就感、自豪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然后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奋斗目标和应养成怎样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和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