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文人墨客对知识的渴望,是文人抒展才华,是实现远大抱负人的渴望。《滕王阁序》让王勃一举成名,尽情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慨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锦 1

第21课 曹刿论战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玉帛bó

辙zhé 轼shì 靡m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间: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何以战 以:凭,靠。

(4)弗敢专也 弗:不。 专:个人专有。

(5)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虚报。 信:实情。

(6)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7)遂逐齐师     逐:追赶,追击。

(8)一鼓作气     作:振作。

(9)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10)望其旗靡     靡:倒下。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一鼓作气: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4)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摩,故逐之。”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锦 2

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 象把握深刻意蕴)

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 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 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 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 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 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②写人叙事散文

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 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 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 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 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 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锦 3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 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锦 4

句式

一、变换句式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而是用反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

一是改变标点;

二是改变人称代词;

三是看句子的内容。

有些句子中个别的和少量的文字须作改动,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二、修改病句

⑴ 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

⑵ 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⑶ 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⑷ 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⑸ 不合逻辑。

⑹ 词序不对。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⑺ 形容不当。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锦 5

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

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点字词

字音

棘门(jí) 彀弓弩(gòu) 弩(nǔ ) 按辔(pèi)

胄(zhòu) 嗟(jiē) 曩者(nǎng) 被甲( pī)

车骑(jì) 作揖(yī)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名词,使者、使臣

使 使人称谢 动词,派遣

军 军细柳 动词,驻军、驻扎

军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守军

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

诏 不闻天子之诏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诏 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宣告、告诉

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动词,作为、封为

为 天子为动 介词,被

之 已而之细柳军 动词,往,到……去

之 不闻天子之诏 助词,的

之 称善者久之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介词,把

以 以备胡 介词,用来、来

以 将以下骑送迎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以 请以军礼见 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 ;(今)士兵

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

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4.重点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

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5. 重点内容

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TAG标签: 语文 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锦_精选范文网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文人墨客对知识的渴望,是文人抒展才华,是实现远大抱负人的渴望。《滕王阁序》让王勃一举成名,尽情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慨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课文内容梳理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