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第四单元大全集锦
相关文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初一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第四单元大全集锦 1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 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叙事散文)。
2.文章思想内容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3.重点字词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sù) 赋闲(fù) 惟(wéi)
游逛(guàng)妥帖(tuǒ) 踌躇(chóu chú) 拣(jiǎn) 箸(zhù)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倾(qīng) 拭(shì) 晶莹(yíng)
颓(tuí)唐 琐屑(xiè) 惦(diàn)记
第14课《白杨礼赞》
1.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文章思想内容
(1)相关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写作思路:描绘形象(白杨树)——精神品质(不平凡、力争上游)——象征意义(北方抗战军民的精神)——抒发情感(通过礼赞白杨树,歌颂抗战军民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
(3)写作线索:本文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为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主线。
(4)主要内容:本文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重点字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 yān)欲睡 虬(qiú)枝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妙语佳句)。语出陆游的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倦怠]:疲乏困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泛出]:透出。
[鄙视]:轻视;看不起。
4.重点句子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点拨:起笔破题,直抒胸臆,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实在”强调“不平凡”,突出了礼赞的原因。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点拨:“刹那间……猛抬眼”,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突然出现了。“我”的情绪由“恹恹欲睡”到“惊奇”的一叫,文章由低潮转向高潮,眼前的景色由“单调”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峰。将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但又不直接指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起了渲染作用。又用问答句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共鸣。
(3)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点拨:“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这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也深化了散文的主题,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第15课《散文两篇》
1.文学常识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2.重点字词
臼(jiù)齿 蔓(màn) 延 凋谢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3.重点问题
(1)《永久的生命》 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答: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2)《我为什么而活着》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
第16课《昆明的雨》
1.文学常识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主要有《邂逅集》《羊舍一夕》《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2.重点字词
鲜腴:新鲜肥美。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一般写作“瞠目结舌”。
炽(chì):热烈、旺盛。
密匝(zā)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饱涨:饱满。
3.主题思想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第四单元大全集锦 2
17.紫藤萝瀑布
终极:终点。
繁密:多而密。
伫zhù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凝níng望:凝神而望。
蜂围蝶阵
仙露琼qióng浆: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来指极少,不多见。
盘虬qiú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
迸bèng溅jiàn:向四处飞溅。
伶líng仃dīng:瘦弱无力的样子。
忍俊jùn不禁jīn: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沉淀
遗憾:这里指不称心。
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枯槐:枯死了的槐树。
依傍:依靠。
18.一棵小桃树
褪尽:指年龄、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
傲慢: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
矜持:自鸣得意;自负。
孱càn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猥wěi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19.外国诗二首
镇zhèn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yù:忧伤、愁闷。
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霎时,刹那。
怀恋:动词,怀念依恋。
人迹:人的足迹。
涉shè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第四单元大全集锦 3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 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醴泉:甘美的泉水。⑤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庄子往见之 见:拜访
(2)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
(3)非练食不食 食:吃
(4)非梧桐不止 止:停止,休息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9.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
因为有人对他说,庄子是来代替他当梁国的宰相的。(意对即可)
10.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鹓”“鸱”“腐鼠”分别指什么?
庄子;惠子;惠子的相位。
11.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义的是哪句话?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性格:鄙视权贵,视高官厚禄如粪土。
附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去拜访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它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在这个时候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智慧背囊
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①适志②与,不知周也。俄然觉③,则蘧蘧然④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⑤矣。此之谓物化⑥。
(《庄子·齐物论》)
【注释】 《庄周梦蝶》又称《周公梦蝶》《庄生晓梦》。①喻:通“愉”,愉快。②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③觉(jué):醒来。④蘧(qú渠)蘧然:惊动的样子。一说僵直的样子。⑤分:区分、区别。⑥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此处意思为,外部事物都会与自身交合的,即: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译文】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赏析】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第四单元大全集锦 4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 虽: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仅奴隶人:奴仆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能、才干
(7)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2)其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3)之 ①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5)而 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7.填空。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第四单元大全集锦 5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第四单元大全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