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归纳大全精选
相关文章
人生是需要奋斗的,只有你奋斗了,失败后才会问心无愧;人生是单行路,只有奋斗了,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人生中有许多的竞争对手,正因有这么多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更得奋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四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归纳大全精选 1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主权属性。( × )
点拨: 国家具有主权属性,并且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主权属性不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 )
点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民主,具有全民性,不具有阶级性。( × )
点拨: 社会主义民主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但它不是全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人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
点拨: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 )
点拨: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6、在我国,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
点拨: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等方面的权利。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年满 18 周岁,二是不能被剥夺政治权利。
7、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是不能放弃的;公民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是可以不履行的。( × )
点拨: 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是不可非法剥夺的,但自身享有的权利可以放弃;公民的义务是法定的、庄严的,是不容推卸的、必须履行的。
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守法平等、司法平等。( × )
点拨: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在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不能体现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意志和利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即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9、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因此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 )
点拨: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但不能由此得出权利与义务完全对等的结论。 例如未成年人、残疾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而不能让其履行他们不能履行的义务。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归纳大全精选 2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 )
点拨: 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辩证的否定,或称“扬弃”。
2、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 × )
点拨: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 )
点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4、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 )
点拨: 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必须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都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创新能否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还要看创新是否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5、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
点拨: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6、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 )
点拨: 创新思维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7、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 )
点拨: 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创新必然要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点、旧思想进行否定。 但创新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东西,对于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东西仍需继承。
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辩证的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
点拨: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因此,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归纳大全精选 3
1.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提醒: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提醒: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人权高于主权。(提醒: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因此说“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一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是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的表现;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是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的表现。(提醒:前者是独立权的表现,后者是平等权的表现。)
5.世界各国面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国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别。)
6.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提醒: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安全问题。(提醒: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8.联合国不是一个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提醒: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9.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提醒:联合国安理会才是。)
10.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提醒:一贯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
11.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提醒: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主要障碍。)
12.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代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提醒: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只是趋势。)
1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醒:应该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14.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主张是一致的。(提醒: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存在差异,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立场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的焦点是搞强权政治还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提醒: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应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6.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提醒:不能这样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17.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有力量。(提醒: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18.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19.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提醒: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0.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提醒:这只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还有对外目标即“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提醒: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2.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发生了变化。(提醒: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不会发生变化。)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4.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5.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应该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归纳大全精选 4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点拨: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 )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 )
点拨: 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点拨: 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
点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
点拨: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归纳大全精选 5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 )
点拨: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
点拨: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点拨: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 )
点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 )
点拨: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 )
点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二归纳大全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