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幽幽小村图片范文经典
相关文章
怀念着小镇的味道,小镇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是春天的槐香吗?不光是,还有大海的气息。清爽的风挟裹着海的咸腥和湿润扑面而来,熟悉地散在面颊上和眼睛里,再缓缓浸入人心里,心里也就系挂了小镇的风和月。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街道幽幽小村图片范文经典 1
安徽省桐城市有两张驰名古今中外的名片:一张为早已彪炳中国文学史册的“桐城派”,另一张则是早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国家3A级风景区“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环城路,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巷子全长100米,宽2米(六尺),巷子路面全以鹅卵石精心铺就。巷子两边分别是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宰相府邸与吴氏宅墙院的围墙,围墙内树木参天葳蕤,围墙外穿巷绿风清幽。
“六尺巷”本身,其实并无什么锦绣美幻之处,只不过是小县城中的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已。即便是现在已经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之后,增添了诗画照壁、诗山、曲廊、围墙及“懿德流芳”、“礼让”两牌坊等景点,也还是那么的素朴无华。
然而,“六尺巷”又确实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而是一条名驰遐迩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来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据《桐城县志略》载: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空地,吴氏越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张英批诗于后寄归,劝告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成此巷“六尺巷”,并成为劝人友善、和睦、相敬、礼让的鲜活教材。从此,“邻里礼让、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为了张、吴两家代代传承的家风,而且更成为了西后街区一带的“街风”,乃至于成了整个文都桐城的“城风”。正因为如此,桐城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等殊荣。
在六尺巷中徜徉,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游客”的身份,因为这儿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风景的视野耐人欣赏;然而,我又非常清晰地觉得自己的周遭全被世间最美最美的风景们包围着簇拥着温暖着,耳畔就反反复复地震响着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谱就的家风强音,眼前就穿越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一生为人宽厚的张英先生,晚年归隐附近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路遇挑柴人都主动以礼相让的动人画面,就想:
这“六尺巷”怎只有区区六尺?在我们的眼中,它是世界上最宽最宽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般的康庄大道—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这“六尺巷”又怎么只有桐城一处所独有?在我们的心中,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处处都应该有一条“六尺巷里家风深”的“六尺巷”;在每个人的心田里,都应该有一条“远亲不如近邻”的“六尺巷”—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乡镇街道幽幽小村图片范文经典 2
蒲州之闻名遐迩,是源于《西厢记》故事的发生之地普救寺而引人瞩目,还是因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而引人步往。其实翻开蒲州历史,古蒲州向有“中都”之称,是唐都长安的畿辅重镇。因而,不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街市繁华,人烟阜盛,商贾往来,才子佳人,达官贵人的聚汇之地。昔日的辉煌淹没在历史的风沙里,使得人们淡忘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和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似乎仅仅留下了《西厢记》里的普救寺和《登鹳雀楼》里的鹳雀楼。蒲州故都曾经的辉煌与湮没无闻再一次说明了在与文字的较量中败北的不可辩驳的事实。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人鼓吹“文学无用论”,侃侃而论自己的腰包有多么厚实,殊不知这是多么的肤浅。
当这些流传在人们书案,活跃在影视舞台,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口头的文学经典诗文佳句植注入人们的心灵,日积月累,就会渐渐形成人们内心深处精神的故乡,普救寺在哪里?鹳雀楼在哪里?带着这个疑问,人们会踏山勘水一路寻来,于是,蒲州这个重量级词语会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来到这里,人们才会发现,这里其实有更多的文化遗址,有更多的文化积淀。站立在黄河大铁牛的面前,你是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条连接秦晋交通的水上大动脉。昔日宏伟的蒲津铁索桥就是用它们作为栓桩稳定而成。而如今的黄河早已改道,历经兵燹,昔日的蒲津铁索桥早已毁灭,然而沉睡在黄河泥沙里的一千多年前的黄河大铁牛还会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辉煌历史。想象着当年的人们如何踏上这座固若磐石的铁桥在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面之上迎来送往,交流贸易,婚嫁迎娶;也想象着当年庄严的皇室队伍如何威风八面,仪仗严整,旗帜烈烈,到这里来巡幸。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汹涌澎湃的黄河改道已骤然使曾经的铁索大桥荡然无存,也使这些曾经威风显赫的大铁牛沉入河底,然而,岁月终究掩盖不住这里曾经的辉煌,眼前的黄河大铁牛就是历史的明证。
是的,在这座渡口城市的不远处,应该还有一座让千年以来人们惦念的名楼—鹳雀楼。想象一下,当年的王之涣就是站在这座宏伟的楼阁上眺望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仰望一轮渐渐西去的白日。于是,他骤然慨叹,吟出一首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他沛然流淌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的鹳雀楼是多么的宏伟壮观,高耸云霄。而鹳雀楼也自王之涣一吟咏,于是骤然就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一样并驰天下。于是,紧随其后,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名篇,书法珍宝。于是,栉风沐雨的雄伟蒲州城便愈加厚重,像一本古老的经卷,它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如今,在人们的殷殷期待下,慕名已久的鹳雀楼于是重新矗立在了黄河岸边,矗立在了古老深厚的蒲州大地上。是的,在它的旁边,应该是巍峨壮观的固若金汤的蒲州城池,可惜,它的存在只能保存在可贵的经卷里面。
当我踏上这块慕名已久的土地,我有十分的欣喜,又有十分的凄然。因为,昔日鹳雀楼旁边的浩荡黄河水已经远去,在今日黄鹤楼的旁边,是一大片又一大片青青的稻田。是的,对于古老的文化情结我们可以矗立这么一座纪念碑式的复制品,却永远也无法还原那里古老的辉煌和繁华。但是,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体验到古老蒲州大地的唐风宋雨,元明清古韵,而那些存留的蒲州古迹也依然不甘心地在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悠悠历史,文化传承。
耳边忽然飘来一阵蒲州梆子的唱腔,那是河东河西两岸人民曾经迷醉的精神乐园。蒲州,你有无穷的美,你有我笔端倾洒不尽的故土情怀...我想象着,在不远的将来,你将会呈现出你自身更多更美的文化价值,姑且再让我写下对你的赞美:大美—蒲州,我的精神故乡!
乡镇街道幽幽小村图片范文经典 3
虽然老家在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毗邻湘中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但四游富厚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
第一次游富厚堂,是在1999年的秋天。那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当时富厚堂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恢复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游览也不用购买门票。解放后入住富厚堂正宅的居民还没有全部搬走,花花绿绿的衣物挂满了走廊、庭院。对外开放的陈列室里空无一物,到处灰扑扑、冷清清的。只有建在艺芳馆外的攸永粮库的运粮卡车来来往往,给深宅大院平添了些许嘈杂和热闹。四周没有饭馆,也没有商店。这时的富厚堂完全没有昔日的侯府气派,更没有丝毫的现代旅游气息。
时隔四年之后,2003年高考前夕,我和几个同学又一次相约到富厚堂。经过四年断断续续的修缮,富厚堂有了很大的变化。门楼前的水塘已恢复到原来的面积和形状,还遍植了荷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荷香。信步走进门楼,便是售票室,记得当时的门票价是20元。故居的修缮、文物征集和陈列展览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曾国藩住过的思云馆、求阙斋,曾纪泽住过的归朴斋以及前进主楼、围墙等大部分主要建筑都得到了抢救性维修。居民和攸永粮库也早已搬迁,旁边有了小卖部。于热闹之外,富厚堂的文化旅游热正悄然兴起。
一晃又是一个四年。2007年春节期间,我再次到富厚堂参观。虽然在外地念了几年大学,游览了祖国大江南北不少名胜,但富厚堂的巨变还是让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2006年富厚堂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新潇湘八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铺就的高标准水泥马路延伸到了门口,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的浓郁气息还未消散,只见四周彩旗迎风招展,“毅勇侯第”牌匾金光闪闪,大红灯笼高挂,八本堂、藏书楼、思云馆、艺芳馆等主体建筑都修葺一新,广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门楼前车水马龙,翠荷湖笔架岛上人头攒动,庭院中游人如织,永丰辣酱、双峰灯笼椒、红薯粉条等当地土特产琳琅满目,“农家乐”里觥筹交错、热闹非凡。好一处侯府胜地,好一派和谐风光!置身其间,仿佛又回到了昔日“中兴第一名臣”的“宰相府”。
2012年末,我陪几位朋友进行了一趟乡村自驾游。伴随全球经济寒流的不期而至,想必曾国藩故居持续升温的旅游热会因此消退不少吧。然而富厚堂的热闹气氛犹胜往昔,慕名组团前来参观考察的台湾游客和海内外朋友穿梭其间。富裕起来的乡亲们敲锣打鼓,耍龙舞狮,既欢迎远道而来的同胞和客人,也庆祝日益红火的生活。曾经森严的乡间侯府沉浸于人们欢腾的海洋之中。此地此景,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也让人更加憧憬美好的未来。
十五年四游富厚堂,目睹富厚堂从破败不堪到流光溢彩,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其中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人们发展观念的更新旅游热情的高涨,也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和农村日新月异的巨变,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
乡镇街道幽幽小村图片范文经典 4
25年前,我中学毕业回村,曾参加乡文化站组织的巡回演出队。至今回忆起来,那些场面还让人热血沸腾。譬如,我与乡里秘书打前站,早饭都没吃,俩人换班骑一辆自行车,到十余里路外的村子布置演出场地(就是露天打场,摆几张桌椅,挂上横幅,接上电);譬如,顶着雪花,全体演职员挤坐一辆拖拉机,到深山里的小学校演出,父老乡亲们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时候,山里文化生活贫瘠,无非是每月放一两场电影、每年冬闲演两场戏,能有乡里的演出队来,可是新鲜事儿。我还配合村里电影放映员,替他去乡里取片子、放映前帮他挂银幕;我把自己的书报刊贡献出来,供乡亲们借阅。
或许是由于当年那份与文艺难以割舍的情怀,如今,我竟然戏剧性地到县文联做起了专职文艺干部。在县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办文艺季刊,编选出版地方文艺图书,组建业余合唱团,开展文艺演出,举办书画影展,组织开展采风、笔会、文艺征稿比赛,建工作网站和论坛、博客,4个人员编制的县级文联,竟然也干得热热闹闹。在我们的指导和带动下,我县涌现了一家三代的“美术之家”,放下锄头、放下烧火棍就读书写作的“农民作家群”,敢于亮相央视、赴港参赛夺银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组合。
与当年相比,如今的农业、农村、农民已是另一种情状,如今的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譬如,当下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的企业(项目)征占、新民居建设、生态环保、信访稳定,农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网络的逐渐普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强。当今的乡村文化建设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变。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发动和使用好农村留守的知识青年,调动有文艺特长和爱好的本村老年人、离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工人的积极性;健全相关组织,积极指导农村文艺社团的组建;培养乡土文化名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增强文艺社团及其活动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场地和保障经费。充分利用好乡镇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活动室等场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经费。划拨的器材和经费要使用到位;还可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经费和器材等;
三是加强师资指导和培育引导。充分发挥县文联、文广新局、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发动文艺志愿者,加强对乡村文艺社团的指导和扶持;抓住典型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定期开展文艺展演、采风联谊、观摩评比等活动;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在办期刊、举办文艺活动、组织下乡送文化的传统套路基础上,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县乡村各级开办文艺网站、博客、文艺贴吧、QQ群等,创办手机报,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线数字广播电视适当开办、拓展本地文艺节目频道(时段);
五是在宣传教育、文艺创作表现、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贴近”,挖掘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传承、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设与生态乡村、美丽家园建设的有机结合。既有美丽家园建设的大环境的改善,又有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气候的滋养,从整体上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农民的综合素质。
乡镇街道幽幽小村图片范文经典 5
星期天,我去早市买了蔬菜路过羊肉铺正朝市场外走去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羊肉,羊肉,新鲜的木垒纯天然羊!”回头望去,肉铺老板正从铺子里将一只整羊挂在肉架上。这时,我的脑海里飞速闪现出了木垒县大石头乡拜格卓勒村的下乡驻村干部—昌吉回族自治州经信委驻村工作组组长王广峰来。这不正是他的希望么:让牧民们多养羊,让他们的羊儿大量走向城镇,走向市场。不知道这羊是不是拜格卓勒村的?正要上前探问,又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些冒失。然而,这时,往事却一幕幕浮现脑海。
去年,我作为电视台“赴基层 转作风 服务群众”的记者,跟随昌吉回族自治州组织部的同志来到了王广峰所在的驻村工作组进行采访。采访中得知,拜格卓勒是木垒县大石头乡经济基础和生产条件最差的行政村。这个村位于木垒县北部沙漠边缘,全村101户,459口人,都是哈萨克族。全村拥有2600多亩土地,其中具备种植条件的耕地只有1500亩,由于条件差,发展慢,干群关系紧张,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2011年底,在昌吉州做出帮扶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确保率先在全疆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整体过万元的决策后,王广峰作为州下派驻村工作人员来到了这里。为了能找到一条让村域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道路,王广峰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2012年,他在村里开展实施了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扶持养殖和刺绣产业、修建村内道路、更新机井等一系列帮扶工作。最让村民叫好的是在他的发动和协调下,由昌吉州一些企业筹措了200多万元资金为每户村民发放了一头西蒙塔尔母牛和六只羊,而每户村民只需支付3000元。这个举措,改变了村里的牲畜结构,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致富。在发放良种牛羊的那天,村民们像过节一样弹起了冬不拉,跳起了欢乐的民族舞蹈,他们还自发地买来糖果,招待工作组和企业代表,并逢人就夸:工作组佳克斯!佳克斯!
工作组的住处在村口的村委会里,通往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省道228公路从这里经过。有一天晚上,听着过往车辆的轰鸣声,王广峰怎么也睡不着觉,他半夜起来,看着繁忙的交通线,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利用这条公路在村里建立一个产业园呢?让村里那些不具备耕种条件的土地充分得以利用?想到这里他彻夜难眠,写下了实施土地流转的方案。天一亮他就立即和村“两委”班子深入分析村情,提出了实行土地流转招商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实现全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设想。后来又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获得了村、乡、县各方面的肯定。为了能让物流园的设想落地生根,本来驻村已到一年时间的王广峰,2013年又向组织提出了继续派他驻村的申请。他说,“物流园的设想是我提出的,要让设想成为现实,执行起来还有很多困难,如果这时换人,我担心这个项目就会不了了之了。”去年在采访时,王广峰已是第二年驻村。在木垒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组积极与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进行洽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13年10月,项目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招商引资来的企业交付了200万元的土地使用定金,2014年春天将正式办理土地使用和开工建设手续。
为了这个项目落地投产,王广峰今年又去拜格卓勒驻村了。记得在去年的采访中,他曾告诉我,人的一生中做不了多少有意义的事,他已经58岁了,离退休还有两年,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王广峰说,他要等物流园的项目全部理顺,等村民们的人均收入过万元了,他才会离开拜格卓勒。
走在春光明媚的街道上,回忆着那次的采访经历,像是处处在提醒我,拜格卓勒的物流园就要开工建设了,王广峰的住村梦就要实现了。当然,我也不会忘记,我们曾相约拜格卓勒,等到物流园建成的那一天,我还会到那里采访去!
乡镇街道幽幽小村图片范文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