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惊蛰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总结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惊蛰仍然处于数九天中,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尽管惊蛰气温回暖,也是初春的天气,天气乍寒乍暖,不要马上减少衣物,谨防受凉感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惊蛰节气的由来和传统活动,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总结模板 1

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一般在公历3月5日或6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历史上,惊蛰还有一个称呼,叫“启蛰”。《夏小正》里的文字印证了这一点:“正月启蛰”。在汉初以前节气的顺序为: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代,汉景帝的名字是“刘启”,当时为了避讳,就把“启蛰”改为惊蛰,意思相近。节气顺序就调整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时间不断向前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不再需要避讳,人们又重新使用“启蛰”的名称。只不过,后来唐代《大衍历》再次采用了“惊蛰”的名称,沿用至今。原本动物在入冬后藏进土中、地下,叫做“蛰”,顾名思义,“惊蛰”即天上春雷隐隐,惊醒了蛰伏的动物,也提醒人们,即将进入春耕时节。谚语“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总结模板 2

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 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传说中的龙是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想像加工出来的。因而人们又管蛇叫“小龙”。二月二日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二月一”或“二月三”呢?专家解释说,这是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如五月五吃粽子、七月七鹊桥会。二月二正为双数,因此人们取名为二月二龙抬头。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间认为,龙系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地区大旱,田干地裂,连续几年连个雨点也没有落下,人们眼睁睁地希望老天爷下雨。住在临潼骊山马额塬小山村的一个叫水生的青年人,决心为民寻水。当他知道玉皇大帝已经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去播雨,但这条小龙却窜入龙河,将播雨一事忘记了时,非常着急。因此他历尽千辛万苦,在龙河附近获取降龙木,搅混了龙河水,制伏了小龙,促使小龙出水抬头。刹那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啦哗啦下个不停。所有乡民全都感谢水生为民除掉了旱魔。

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共同约定每年二月初二那天要焚香祭祀龙神,祈求龙按时抬头降雨;与此同时还规定这一天女子一定要停止手中的针线活,以免刺伤龙的眼睛,天亮以前不可以到江河挑水,避免碰伤龙神。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今人叫做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吃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眼也”由此可见这种民俗源远流长。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总结模板 3

1、乍暖还寒,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不稳定,建议大家不必过早脱去御寒衣服,否则容易着凉感冒。在天气回暖时,大家要适当地减少衣被,当天气转寒时,则要适当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烦。

2、饮食应清温平淡

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同时,惊蛰时节应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3、春困袭来,早睡早起

虽说春节万物复苏,但此时人们往往也很容易出现困倦、乏力的症状,无论怎么睡都睡不够,这种现象被人称为“春困”。对待春困,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4、外出运动,恢复“元气”

《黄帝内经》写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春天来临,人体余寒未尽,但外面阳气升发,多出去走走有助于保持体内生机,恢复身体元气,增强身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5、心情愉悦,怡然自得

肝属木,与春季相应,人在养生上应注重肝的养护。由于肝脏的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惊蛰养生,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要使自身的精神、情志如春日一般舒展畅达。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总结模板 4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春意渐浓,特别是广西很多地区,气温回升更加快。这时候,仍然时不时有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因此,这时节,人们更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

长卿在《惊蛰》一诗中云:“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犹如平地一声雷,冬眠的虫子也苏醒了,家中的爬虫走蚁应声而起,开始摇摇摆摆地爬出洞穴,四处觅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田地里的虫害也增多了。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屋里的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编著的经典古传秘方《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消毒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和庭院中,希望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不要来骚扰自己。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总结模板 5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 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惊蛰"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TAG标签: 惊蛰 饮食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总结模板_精选范文网

惊蛰仍然处于数九天中,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尽管惊蛰气温回暖,也是初春的天气,天气乍寒乍暖,不要马上减少衣物,谨防受凉感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惊蛰节气的由来和传统活动,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惊蛰节气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