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生活经典模板
相关文章
马上又是一年的元宵佳节啦,你们准备好过这个节日了吗?想要了解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_元宵节吃汤圆的食疗好处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元宵节的生活经典模板 1
1. 放游一盏盏五彩荷灯,曳动你心湖快乐的涟漪;敲一声声佳节的晚钟,让我的爱在你的心里悸动!元宵快乐!
2.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里来闹花灯。元宵佳节倍添喜,锣鼓喧天问候你。烟花绚烂照亮你,彩灯排排祈福你,汤圆粘粘粘住你,明月温柔爱给你,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圆风清催归心,离家千里没空回,祝远方的你:元宵节快乐!幸福甜蜜!前途似锦!
3. 群星闪烁,点缀这欢聚时刻;月光皎洁,照亮这温馨之夜。彩云飘吉祥,幸福不忧伤;佳节情味浓,祝福共分享。祝您元宵节快乐!
4. 天上有明月如盘,碗中有元宵如珠。家中有团团圆圆乐趣无穷,心中有好梦圆圆心想事成。在元宵佳节到来之际,诚挚祝您节日快乐,阖家开心!
5. 赏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品一个汤圆尝幸福的甜蜜,放一颗烟花欢庆太平盛世,发个短信送一片真心祝福;祝元宵节快乐!
6.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正月十五吃汤圆,梦想之月为你圆。值此元宵来临之际,祝你及你家人阖家团圆、万事如意、元宵快乐!
7. 十五的月亮倍儿圆,十五的灯笼倍儿亮,喜庆的鞭炮倍儿响,吉祥的锣鼓倍儿猛,祝福的话语倍儿多,愿你的身体倍儿棒,富裕的日子倍儿红,幸福的生活倍儿香。祝愿你元宵节合家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8. 滚一个汤圆,送到你碗边,一口咬出陷,幸福乐无边,陷里含思念,寓意要团圆。圆圆的汤圆,此刻的团圆,温馨洋溢年,快活似神仙。
9. 高跷一踩,快乐多彩;秧歌一扭,喜笑颜开;小曲一唱,神采飞扬;小酒一喝,甭提多美;吃口汤圆,福寿无边;观会灯展,心情舒畅;赏赏明月,吉星高照;发发祝福,美好无限:祝君元宵节快乐,幸福无限!
10. 又一轮美丽月亮,又一个元宵佳节,又一段幸福时光,又一次真诚祝福,祝你: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顺顺利利!
11. 额圆面嫩外表白皙,多情含蓄心甜如蜜,肤靓美体蕊红艳绿,温柔甘饴令我痴迷,十五灯夜吻你吃你。
12. 过年好,元宵到,幸幸福福一年绕;过年好,元宵到,开快乐心四季妙;过年好,元宵到,顺顺利利全家好;过年好,元宵到,团团圆圆过元宵。
13. 月亮,元宵,映衬着你的欢笑,正月十五回荡着你的歌调,新春充盈着你的喧闹,此时我心久恋着你的美妙。
14. 尝一口友情的美酒,握一把祝福的双手,元宵的好运跟随你走,愿你财源广进最永久,人缘通达众皆口,好运佳缘为你守,伴你快乐无烦忧,祝你元宵快乐。
15. 岁月的流逝有友谊的温暖,节日的问候代表朋友的心愿,祝福永远在你身边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平安幸福,元宵节快乐!
16. 佳节送来喜气多多,愿你合家欢乐团圆多多,爱情甜蜜美满多多,事业腾飞发财多多,生活幸福快乐多多,吉祥如意好事多多!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的生活经典模板 2
1、汤圆
在元宵节的时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汤圆,台湾的民歌《卖汤圆》中有一句歌词是:"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天上月圆,碗里汤圆,意味着家庭团圆,阖家幸福。
汤圆是糯米粉加水调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种馅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个圆球就可以了,汤圆是包出来的。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陕西等地方在元宵节的时候有食用元宵茶的习俗,虽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元宵茶是在热汤面中加入各种的水果和蔬菜烹饪而成的,在过年期间食用了大鱼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时候食用这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元宵茶,能够缓解油腻感。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从汉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点面灯,面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面粉做的灯,也叫做面盏,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面灯的形状有很多种,一般会做灯盏十二个,闰年的时候做十三个,在灯盏里面放食用油,然后点燃,这样就是面灯了,元宵节的时候的灯光是有着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够祛病辟邪的。而面灯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就用面灯灭了之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来预测接下来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水、旱的情况,等正月十六的时候,把面灯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则是把面灯放在锅里蒸,蒸熟之后,面灯里面残留的水分的多少来预测。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
浙江台州附近地区的人有在正月十四的时候食用咸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时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台州的元宵节食品,属于传统小吃之一,在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用糟羹。糟羹分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口味。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元宵节的生活经典模板 3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生活经典模板 4
1、卖汤圆卖汤圆,我的汤圆味道甜,一碗汤圆一毛五啊,现在不卖只送友呀,汤圆汤圆尝新鲜,吃在嘴里一口甜。祝福你:元宵节热闹年,收到短信心里甜!
2、正月十五闹元宵,大街小巷人如潮。舞龙舞狮踩高跷,鞭炮声声笑声高。夜晚观灯又猜谜,节目多彩又热闹。香甜元宵尝一口,幸福生活身边绕。祝元宵节快乐!
3、元宵节到灯笼耀,形态各异实在妙。盏盏都送吉祥到,猜中灯谜更欢笑。月中仙子也知晓,拨开云雾仔细瞧。人间生活多美妙,应悔当年偷灵药。祝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4、元宵节了,猜灯谜啦:你和兔魔王站在一起。打一动物?。谜底:象!祝鼠年与牛为友,过得“牛气”!
5、元宵节,送花灯;健康灯,享太平;如意灯,好运逢;辉煌灯,事业成;富贵灯,生意兴;幸福灯,天天明;感情灯,日日红。元宵节,祝你万事圆满。
6、天天心情愉悦,岁岁喜气洋洋,亲人邻里和和睦睦,新朋老友开开心心,处世稳重平平安安;今天是元宵节,记得多吃几碗汤圆哦。
7、我用十分诚心,九分真心,八分爱心,七分舒心,六分适心,五分开心,四分小心,三分用心,二分童心,一分尽心煮一碗元宵汤圆送给你,祝元宵节幸福,永远开心!
8、大红灯笼高高挂,放飞梦想心甜甜;彩色元宵圆又圆,举家团圆合家欢;欢聚一堂把笑延,亲朋好友乐无边;元宵佳节来相伴,愿你来年过得欢!元宵快乐!
9、把祝福和思念放在你心田里,让它随着你辛勤耕耘,在那里盛开出艳丽的花朵,散发迷人的芬芳,结出温馨的硕果,伴随你渡过美好的时光,祝你天天都有好心情!
10、元宵节,吃汤圆,今年汤圆有点粘。粘住甜蜜爱情甜,粘住温馨心头暖,粘住健康身体棒,粘住财神来送钱,粘住幸福跑不掉,粘住快乐一整年!
11、满街的灯饰胜似银河群星,空中的礼花犹如星光灿烂。大街的人群好似洪流浪潮,宵夜的高桥送来好运吉祥。朋友好客品尝汤圆,携手共进友谊长存。元宵节快乐!
12、圆月照,元宵到,吃口汤圆幸福绕;赏花灯,猜灯谜,万千喜气将你抱;访亲朋,会老友,举杯畅饮心欢笑;人团圆,享天伦,美酒飘香乐淘淘。元宵节到了,愿你快乐。
13、元月十五闹元宵,吃了元宵开怀笑。元月十五赏花灯,看了花灯美梦成。元月十五猜灯谜,猜了灯谜万事喜。元月十五赏月忙,赏了圆月幸福长。元宵节快乐。
14、国足速滑胜相连,举国欢庆舞翩跹;家家户户闹元宵,十五月儿今最圆!今年的元宵月是五十三年来最圆的,请接受我浓情满满的祝福,元宵快乐!
15、一声祝福伴着彩灯的光辉,和着炮竹的气息,带着汤圆的热气;一条短信,携着幸福甜蜜,抱着吉祥如意,拥着健康平安。祝你:元宵节万事如意。
16、元宵节,兔子想吃汤圆,动物们都不会搓。兔子很生气!狐狸灵机一动:兔王息怒,我想到一个专业的。兔:谁?狐:屎壳郎!呵呵,愿你元宵节开心一笑!
17、盛开的是朵朵鲜花,结出的是累累的硕果,发送的是句句温情的问候,带给你的是满满的真心祝福:元宵佳节,愿你健健康康团团圆圆!
18、烟火弥天,华灯满市,今宵明月天下圆;岁岁歌声,翩舞升平,余音缭绕意未尤;巷陌纵横,南北相庆,普天欢腾共此时;元宵佳节,万千祝福,尽在不言中。
19、汤圆飘香,花好月圆,每到佳节倍思念;欢声笑语,万家团圆,欣逢盛世烟花灿;情圆事圆,家圆人圆,遥祝福运长圆;辉照乾坤,元宵梦圆,愿你幸福美满!
20、瑞龙迎春贺元宵,全方位送福,祝你:东行顺利,南走吉祥,西出平安,北遇祥瑞,中有如意,左右逢缘,前后添福,内外顺畅,上下和谐,鼠年好运!
元宵节的生活经典模板 5
孝子改节说
明代临海城关秦鸣雷,生弥月丧母,五龄丧父,出嗣于伯父秦文,未几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继母)杨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鸣雷27岁中进士,廷试对策,阁臣进呈拟第三,时方明世宗祈雨郊坛,看其名,大喜,亲擢第一,为状元。秦曾任南京礼部尚书,总校《永乐大典》。饮水思源,秦鸣雷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特将元宵提前一天。类似的还有明南京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谢铎(太平县人),元末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路的方国珍(黄岩县人),清台州知府刘敖侍母至孝而改元宵的传说。
戚继光抗倭说
计谋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十四。
爱民说:相传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解粮官张里道将军来帐前禀报,说大批军粮第二天上午才能解到,而库里的粮食当晚已不够用,请示能否向城里百姓借粮。戚继光说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而且为了支援戚家军已经省吃俭用了,怎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让张里道回去再想办法。张里道想来想去,想出了一顿饭两顿吃的办法,他带领士兵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味道不错的糟羹。当晚和第二天早上,全部将士都吃这种糟羹。消息传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动,为纪念此事就把元宵改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为元宵的传统食品。
剿敌说: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入侵的倭寇。倭寇无船出海,只得往内地逃窜。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像丧家犬一样到处乱窜,有的躲进桔林,有的藏身民房。戚继光率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燃烛,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每片桔林,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并在房前屋后、桔橘内外点灯燃烛,后来相沿成俗。
唐初筑城说
开工说:相传唐初大将尉迟恭(一说为刺史尉迟缭)征来大量民工修筑台州城。开工这天是正月十四,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冻得民工双手麻木,连工具也拿不住。任凭筑城官催逼,工作效率依然很低。这时,有个民工心想:天气实在太冷,只有喝酒才能御寒。可是民工都是穷人,哪有钱买酒。于是他向筑城官建议:“老酒糟里有余酒,去酒坊里弄些酒糟来,加上菜、米粉,煮几锅羹给大家喝,暖和了身子好干活。”筑城官一听,觉得有理,当下就派了几个人,弄来几担酒糟,烧了大批“糟羹”给民工喝。民工喝了糟羹,果然周身发热,干活也有劲了,筑城进度很快。城造成后,人们为了以志纪念,就保留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
盗说、犒军说:唐初台州(临海)常遭海盗烧抢,当时刺史尉迟缭(又说大将尉迟恭)发动士兵筑城防盗。开工时,正值民间闹元宵,海盗趋机在台州湾登陆。尉迟刺史得知后,一面派兵剿盗,一面加紧筑城。当晚,风雪交加,造城进度很慢。百姓们聚在一起商议,烧些什么食物夜里送去慰劳筑城的将士呢?有人说送酒菜去,吃了可以御寒。可尉迟刺史规定,兵士不许饮酒。另一个人想出好办法:用带糟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又好吃又御寒。果然,将士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不怕严寒,干活更有劲,筑城进度大大加快。从此,每年正月十四吃糟羹的风俗,便在台州流传下来。(类似还有一个传说并不涉及海盗,仅是“天寒以犒军,遂成故事”。)
竣工说: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组织大批民工筑台州城,正月十四竣工。民工回家,家人团聚,但过年已近半月,好吃的东西也差不多没了。每户人家尽其余留年货合煮,团聚而食,谓糟羹,从此相沿成俗。
尉迟恭说: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坐镇台州筑城(又说刺史尉迟缭),时近年末,天寒地冻,材料又缺乏,开工不久连砌墙用的蛎灰浆都严重短缺,眼看工程进度慢了下来,一位老农献计说,用米粉加黄泥搅拌成浆,粘度效果很好,一试果然。筑城是重体力活,一民工因不堪饥寒,偷吃了筑城用的米粉糊,按律当处理。尉迟恭仁慈体民,遂将一部分米粉糊拌黄泥筑城,一部分掺菜、笋等烧成羹给民工当点心。民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筑城速度大增。因此事发生在正月十四,故台州的元宵改为十四,并吃糟羹。
方国珍改节说
元末黄岩人方国珍起事,占领了台州、庆元(今宁波)、温州三路。台州的元宵不同于全国各地,许多传说都与方有关,除上述的孝子改节说之外,还有以下传说。防敌说:方国珍为防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部队利用节日的机会来偷袭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方妻说:方国珍的夫人董氏生日是正月十四,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
元宵节的生活经典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