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精选600字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4

三国演义》是中2113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5261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4102演义小说,全名为《三1653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精选600字1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很多三国爱好者都有一个疑问,诸葛亮出山时,为什么选择落魄的刘备?为什么不选择实力更强的孙权和曹操?以诸葛亮的智力,加上孙权或曹操的实力,前景一定很美。至于诸葛亮为何对孙权和曹操不屑一顾?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出山时,已经无法在孙权或曹操那找到位置

诸葛亮准备出山时,孙权和曹操手下的文臣势力已经成形,孙权那边是江东四大家为首,曹操那边是以颍川集团为首,官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位置早就被占光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并非是像《三国演义》那般神奇,对于不缺人才的孙权和曹操来说,诸葛亮即使去了,也无法受到重用,必须得熬资历,心高气傲的诸葛亮未必有那个耐心。

而刘备这边就不同,求才若渴,去了就能拿到一个好位置,刘备还是处于创业期,还能分到股份,正合诸葛亮这位有理想有志气大好青年的意愿。

但也正如《三国演义》中司马徽描述的那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出山的时机不好,没多少空间给他发挥了。

第二:去孙权和曹操手下会被排斥

孙权和曹操已经过了创业期,势力步入发展和稳定期,对于手下的文臣武将来说,正是划分各自利益范围的时候,诸葛亮带着身后的荆州集团踏进去,不会受到欢迎,反而会被排斥。

任何一个势力集团在基本成形后,都会排斥外来者,就好像庞统,他在赤壁之战时是在周瑜手下当官,为的就是给荆州势力找另一条出路。

并且,庞统在周瑜死后,亲自扶灵去东吴,就是想打动孙权收纳荆州势力,刘备当时太弱,他们看不上,可惜的是,孙权没能接受。

《三国演义》中描述这个事件时,是以孙权嫌弃庞统相貌丑陋,庞统一气之下离开结束。实际上,是庞统和江东世家没有谈好条件,江东世家拒绝接纳荆州集团。

江东世家排斥荆州世家的目的也很简单,不让任何势力进入到江东权力核心,让孙权只需要依靠他们就行,庞统这才不得不去投靠刘备。

换成诸葛亮,去孙权和曹操任意一方都是一样的结果,要么给江东世家或颍川集团伏低做小,要么你就别来。

第三:或许是理念不合

看三国的都知道,在描述曹操时,谁都有可能冒出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来形容他,这就是曹操的政治弱点,“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所有人都赞成的。

孙权更不用说,地盘比刘备大,实力比刘备强,但在江湖上的名声却不比刘备高,刘皇叔一直打着的“复兴汉室”的口号,和他一直坚持的身份,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诸葛亮和他身边的朋友,没准就是尊汉的坚定分子,正好和刘备的理念契合,至于军阀孙权和窃汉逆贼曹操,滚一边去吧,那是要打倒的对象。

综上所述,诸葛亮大概只有刘备可以选择,即便可选择的余地不多,诸葛亮依旧考察了好久,才发动身边的资源让刘备知道自己,以一段“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完成了择主。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精选600字2

汉宁太守张鲁命马超攻葭萌关。刘备得知,忙找军师诸葛亮商义,军师说:"马超英勇无比,若要除他,只有张飞和赵云二人!"但赵云在外,只有张飞在此。张飞见马超攻关,大叫着请战。诸葛亮假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来侵犯,唯有云长才能得胜。"张飞闻言不高兴,历述自己以前的战绩后说:"我若不胜马超,甘愿军令处罚。"诸葛亮这才答应。让刘备亲自带兵,命张飞为先锋。刘备领兵来到关上,马超三番五次叫阵。张飞屡欲下关迎战,均被刘备阻拦。后来,刘备见马超人马疲乏,令张飞下关克敌。张飞、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败。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劝张飞回关,明日再战。张飞却大叫:"多点火把,安排夜战,不胜马超,誓不回关!"马超也发誓:"不胜张飞,誓不回寨!"二人各换一匹马,开始了挑灯夜战。又战二十回合,马超见不能取胜张飞,佯装败走。此时,诸葛亮赶到,略施小计,使马超陷于困境,然后投降。

三姓家奴

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飞扬跋扈起来。

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风仪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无情,竟向吕布掷戟。而这个吕布,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仁义的书,刘、关、张是作家罗贯中极力歌颂的仁义的化身。而吕布,却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的羞辱。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精选600字3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隆中。诸葛亮下了卧龙岗,帮刘皇叔烧新野,战赤壁,夺荆州,下西川,建立了蜀国。司马懿则投了曹操,后来也当上了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和诸葛亮常年对阵,到底是计差一筹,常常败阵。葫芦谷一仗,差一点没叫诸葛亮把他们父子烧死在谷内。司马懿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

一天,司马懿正在发愁,忽听哨探报:“诸葛亮已死,葬在定军山,听人们传言,天书随葬墓内。”司马懿大喜,速命再探。各路哨探所报相同。司马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计要扒墓盗书,以解心头之恨。他安排了各路接应人马

司马懿带领人马来到定军山,只见半山腰新建一座飞檐高挑的殿宇,殿前有一块大牌坊,牌坊上方有一块大石匾,上面写着“诸葛武侯之墓”六个大字。朝牌坊后面看去,静悄悄空无一人。司马懿正要迈步进去,猛地又连退几步,心想,莫非诸葛亮在此设下埋伏?就命令兵丁进内查探。不一会,兵丁出来禀报说:“里面确无一人。”司马懿这才放心大胆穿过牌坊,走进大殿。

大殿里迎门立着三尊神像,左边一个童子怀中抱把剑,右边一个童子手上捧张琴,再看中间这尊神像:头戴丝纶巾,身穿八卦衣,手拿羽毛扇,三绺长须,面如冠玉,飘飘然如神仙临世,正是那名震三国的诸葛孔明。司马懿一见这诸葛亮的神像,不由得他不想起空城计、八卦阵、葫芦谷旧事,心头一股无名火起,真想立时推倒这神像。但转念一想,他已是死去之人,从此以后,世上谁能与我匹敌?念在同窗之谊,我就拜他一拜吧!就命令兵丁燃烛焚香。司马懿走前几步,拜在诸葛亮像前。谁知这一拜,那身子就像在地上扎了根一样,再也起不来了。司马师、司马昭急忙上前搀扶,也搀不起来。司马懿惊得魂飞魄散。正在绝望之时,抬头看见殿顶梁上有几行小字:“念在同窗谊,饶尔一命归,脱尽盔和甲,方可离此地。”司马懿忙叫两个儿子帮他脱尽盔甲,这才站起身来。他又命令兵士掘开地皮一看,原来下面埋着一块很大很大的吸铁石。

司马懿恼羞成怒,想不到诸葛亮死后还差点儿害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越想越气,哗啦抽出青锋宝剑,恶狠狠砍断诸葛亮塑像的手和腿,又命两个儿子和兵丁一齐上前,左边推倒抱剑童子,右边推倒捧琴童子,正中间再推倒诸葛孔明之像。只听扑通一声巨响,诸葛亮的泥胎倒地,下面却现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几行字:“可恨同窗友,毁像情不留。赠书姜伯约,与师报此仇。”

司马懿看罢碑文,一阵冷笑,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大殿后边,只见一座青石扣顶的大墓。他左看看,右瞧瞧,前后左右查看一遍,没见什么疑迹,就命人打开墓门。这司马懿生性多疑,生怕再中了诸葛亮之计。但天书就在眼前,别人进去,他又不放心,就决计冒险进墓。他命令兵丁点起火把,让司马师仗剑前头开路,司马昭在后紧紧相随,他自己居中。父子三人进到墓内,深一脚,浅一脚,东摸摸,西看看。司马懿摸到棺材头里,猛地碰着一个小盒子,心里一阵高兴,随即怀抱书盒,连忙出了墓门,掸了掸身上的尘土,让两个儿子把兵丁带到一边,自己才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盒。只见里面还包着黄绸子,掀开黄绸,啊,正是老师的那部奇书!司马懿心花怒放,正要掀开书本看个仔细,猛想起当年就上过老师的当,如今可不能再中诸葛亮的计。他脑子一转,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哼,我从后边倒过来看。”随即把书翻转,一页一页倒着看了起来。司马懿看书有个习惯,好用手指沾唾沫翻书,只见他翻一页,用手指沾沾唾沫,翻着翻着,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头晕恶心,猛看书的天头上有一行小字:“害人反害己,毒毙司马懿。”司马懿看罢,肝胆俱裂,不由得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司马师和司马昭见了,慌忙跑到跟前,司马懿哭诉道:“可恨诸葛亮,死后还要害我呀!”父子三人抱头痛哭,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语。霎时药性上攻,司马懿一口鲜血喷出,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两眼一瞪,命绝身亡。这件事叫“泥诸葛治死活仲达”。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精选600字4

曹操是大政治家兼文学家,碰上蔡文姬这个绝世才女,没擦出火花,岂知遗憾,简直白瞎了一堵墙。于是忍不住疑问:曹阿瞒这个渔猎高手,花了那么大代价才搞回来的绝世美女,怎么会便宜了农家大爷?

曹操的好色,段位很高,从来不看对方身份,尤其喜欢成熟少妇,甚至连女人带孩子一起收下。有一次曹操还对人深情地说:世上有像我这样对干儿子这么好的吗?

对了,蔡文姬也有儿子,她在匈奴,与南匈奴左贤王生了俩儿子。中原大才女,怎么会嫁给匈奴人,和亲也轮不上她啊?

事实上,蔡文姬比较惨,她是被掳掠过去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对蔡文姬来说,国恨和家难交织。早先她被父亲蔡邕,嫁给了河东士族卫仲道为妻。河东卫氏始于西汉卫青,豪门家族,才女配豪门,美满姻缘。可惜老天嫉妒,婚后不久,卫仲道病逝,未留下子女,蔡文姬只好又回到娘家生活。

接着又一大磨难降临,蔡邕因为惋惜于董卓之死,说了几句不当的话,竟然被司徒王允处死。蔡邕一生无子,偌大的蔡家,仅剩一个出归的蔡文姬。古代社会,没有男人做顶梁柱,这样的家庭命运会很惨。

果然,东汉帝国的马仔南匈奴趁火打劫,失去父亲庇护的蔡文姬,不幸被乱兵劫掠,落入左贤王帐中。可怜一代才女,怎么也没料到会遭此磨难。这一呆就是十二年,期间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

转眼来到建安十一年。某一天,曹操偶然想起忘年交蔡邕。

蔡邕算得上东汉第一学术大家,文学、历史、书法、音乐、经学无所不通,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绝对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当年董卓为了得到蔡邕,不惜以灭族威胁,迫使蔡邕出山为官。

王允将蔡邕投入监狱后,满朝哗然,纷纷替他求情,曾任司徒的马日磾差点跟王允急眼:这种旷世奇才,你杀了他就等于断了汉家历史,绝了很多经学传承。蔡邕当时正在编写汉史,他自请黥面或断双足,但求留得一命完成汉史。

倘若王允手下留情,或许又是一部《史记》诞生。可惜王允太固执,杀了蔡邕!当时的另一位经学大家郑玄感慨,汉家的事再也没人能考证了!马日磾更是破口大骂王允“命不长”。

可见,蔡邕就是当时学术界、文学界的一座丰碑。曹操是个文艺小青年,他对辞赋、书法等艺术痴迷到发狂,尤其对“八分书”着迷,蔡邕就是“八分书”祖师爷级别的大师。

据有关史料考证,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与蔡邕有一段亦师亦友的交往。曹丕曾经说“家公与蔡伯喈(蔡邕)有管鲍之好”,也直接验证了他们的这段情谊。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蔡邕唯一的后人蔡文姬,竟然流落匈奴。曹操一时心不能平,于是令人持重金入匈奴,求赎蔡文姬,以便逢年过节,蔡邕的坟头有人添一壶浊酒。

就这样,蔡文姬抖落一身草原的尘土,满怀苍伤回到故土。

于是,曹操盼望着盼着,春天的脚步到了,蔡文姬婀娜而至,曹操慷慨地一挥手,将她赐给了“农夫”董祀为妻。

搞什么鸡嘛!阿瞒呐,你该盛装迎接,将她迎入你的洞房嘛!这才是符合你的情趣,才符合才子佳人的归宿嘛!难道你嫌弃蔡文姬没给你带回来“干儿子”?

假如你跟曹操,可以达到勾肩搭背喝小酒的程度,他会一脚踢你屁股上:滚犊子,你把老子当变态色魔啦?我阿瞒好色,对女人也不挑剔,不管她是否婚配,是否生子,甚至不管她以前是良人还是歌妓。不过我要的是美女,能给我娱乐的美女,不是女神。

世人都以为,才女必是美女,否则很倒胃口。蔡文姬应该不会让人倒胃口,恐怕也算不上美女,因为正史里面,除了蔡文姬的才情描写,没有一句相貌描述。假如蔡文姬是美女,史书怎肯错过?蔡文姬不符合曹操的情趣。

史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曹操是感念蔡邕无人祭奠,这才想起流落匈奴的蔡文姬。如果为了渔色,曹操怎么能等到十二年后才动手?难道嫌瓜不熟?

以曹操跟蔡邕的交往,很可能曹操早年就认识蔡文姬,如果曹操有心思,他与蔡文姬的交集,不会拖延至十几年后。

所以,曹操重金赎回蔡文姬,心思很“纯洁”,别想歪了!

至于给蔡文姬找个新婆家,那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男人就是女人的归宿,你总不能让蔡文姬无依无靠,继续飘零吧。

那么为何把她嫁给一个“农夫”呢?

董祀在历史上因为蔡文姬留下姓名,史书称他为“屯田都尉”。“屯田”就是种田吗?都尉是庄稼汉吗?

都尉,是汉朝的中级军官,是郡守的助手,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司令,兼地市级公安局长。屯田都尉,是东汉设立的,以军屯为目的的地方军事长官。

屯田都尉都尉的俸禄,大约千石或比两千石(一千二百石),跟二千石的部级干部稍有点差距,至少算是中级官员了。请问,哪个庄稼汉这么大谱?

所以,曹操为蔡文姬的安排应该算比较周全了。只是后来又发生了一个插曲,又给了后人遐想的空间。

这位“庄稼汉”董祀后来不知道为啥,犯了死罪,执行令已经下达。蔡文姬闻讯,大冬天披头散发,赤足徒步,求见曹操为丈夫求情。

曹操很为难:命令已经下达了。蔡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的是千里马,您难道还吝啬派人骑快马,追回命令吗?”说话间蔡文姬面色戚戚,磕头不止,声音悲凉。

曹操怜香惜玉啊,他立刻心软了,于是派快马追回死刑令。又让人赶紧取来衣巾鞋袜,给蔡文姬穿上。

借着不多的见面机会,曹操问蔡文姬,当年令尊藏书万卷,听说大多零落散失,是否还有剩余?蔡文姬长叹:当初留到我手上只剩四千多卷,几经颠沛,所剩无几了。不过我还能记得其中四百卷,如有需要,妾可以默记下来。

曹操大喜,意外收获啊,虽然不算多,可也算是至宝,于是赏赐蔡文姬大量纸笔。这位女才子真是名不虚传,四百卷资料,她“文无遗误”地默记出来。

有人说,曹操真是奸雄,原来他赎回蔡文姬,目的就是为了蔡邕遗留的藏书呐!呵呵,过度解读了。

这就是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那点事,没有爱情,没有纠葛,甚至连一点波澜都没有。如果你觉得遗憾,历史那面背景墙永远不倒,自己去涂抹吧,不过要有“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字样,免得有人又抱着屯田都尉叫大爷了!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精选600字5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司马懿的父亲和这位老师相好,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老师很喜欢他俩,悉心指教。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用兵布阵、治国安民等策略,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真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过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这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把书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他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讲述山川地理、用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又在父亲坟前尽孝过了“五七”,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一天天沉重起来。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伺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现在书已到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会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回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的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的奇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

书。他恼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那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精选600字5篇_精选范文网

三国演义》是中2113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5261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4102演义小说,全名为《三1653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三国演义》故事梗概1温酒斩华雄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 十八路诸侯以袁绍为盟主,兴兵讨伐董卓。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的时候,被华雄击败。华雄败孙坚、斩鲍忠、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