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亲情文章

有关亲情的故事汇总参考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亲情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有关亲情的故事汇总参考精选 1

漂流了一下午,浑身疲乏,在溪边找了家小摊,先填饱肚子再说。摊主是一位跛足的老人,只是微微地笑着,没有言语。他满面沧桑,额头上的惨淡尤为深刻,似是年逾古稀。

我坐在一旁的石头上吃了起来。天气转凉,游客明显少了,老人的生意也冷清了。

老人坐在另一块石头上,从上衣口袋摸出一款崭新的诺基亚手机,小心或者说笨拙地按着键,按几下,想一会儿,时不时憨笑一声,难道是玩小游戏胜了?

老人忽然怔怔地看着我,说:“我能问你个字吗?”一听他开口说话才知他并不老,他讪讪地说:“明年才入花甲呢!”

“你想问什么字?”我的余光看见,他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发短信。

老人说:“熬,熬夜的熬。”他不会普通话,认识几个字,能用笔画输入法。

都是石头,没处可写,我就直接帮他在手机上按了出来。瞟了一眼屏幕上的字,看说话的口气,应该是发给孩子的。

老人没有丝毫羞赧,只是憨憨一笑,说:“我就是笨呢,村里一个小伙子,手把手教了我好几天都还不会用呢。”

老人没有生意,我也不急着回家,两个人就闲聊起来。

老人的老伴很早就过世了,有七个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也都还没成家,老人觉得很对不起他们。而他们没有丝毫怨言,每人每月从血汗钱中挤出六十元给老人。

老人没有花过一毛钱,都存在银行,天真地想用这点儿钱给儿女们买房结婚。春天忙于耕种,夏秋两季就推着三轮车来漂流区,卖些烤芋头、玉米、荸荠、茶蛋。游客虽多,摊贩也多,所以收入并不丰厚,不过老人看起来似乎很满足。

手机不是老人买的,也不是别人送的,是人家漂流时掉的。手机里没有保存的号码,他等了一个月,失主也没打电话来,就起了“坏心”。

“我老早就想要买个手机。去年中秋,二闺女回来,发现我在院子里累晕倒了。儿子说要接我出去,不然伤了病了,都没人知道。我不肯。女儿说至少要给我买个手机,每天报一次平安。手机多贵啊!我告诉他们我有事会托邻居到村委会给他们打电话的。”

老人怯生生地缩了一下身子,说:“捡的不算偷,不犯法,对吧?”

我提醒老人,如果捡到数额巨大,或是价值高的,不报警上交,也是违法的。这款手机七八百就可封顶,人家也没来电询问,那是根本不在乎了。

老人在保存短信时,又遇到困难了。他把要发给七个子女的短信都保存在草稿箱里,每条短信都两页多,内容也差不多:

第一句都是说“我今天很开心,很健康”;第二句都是问“你今天情况怎么样”;第三句开始各不相同,是零零碎碎的家常,还有一些城里乡间的趣事;最后一句又是一致相同:“对自己好,对别人好,做好人,有事不怕,还有老爹!”

我心底涌上一股暖流,问他为什么不发出。他说:“我怕等会儿想起来,还有话要说。”

我笑了:“那可以再发呀!”

老人摇摇头:“要一毛钱一条呢,发一回就是两毛,我还是等天黑后再发出去吧。”

穷人表达爱的载体,往往是卑微的,而表达出来的情感却一样至真至纯!短信是多么微小的载体,而老人把对七个儿女的爱都浓缩在七条短信里,却又显得多么广阔!

有关亲情的故事汇总参考精选 2

第一次高考落榜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爹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啊?”

第二次高考落榜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爹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啊?”

第三次高考落榜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我对爹说:“爹,我不考了。我笨,我太笨了,我永远也不会考上大学的。”

爹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你不笨。就像你妈,一点儿都不笨,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我妈确实一点儿都不笨,她厌倦了小山沟里的穷日子,一个人悄悄地走了,连声招呼都不打。爹却从来没有责怪过妈,他说:“儿呀,都是爹不好,爹没钱给你妈治病,她才撇下咱们走的。”

那几年的日子过得简直糟透了。爹为了凑齐我复读的学费,起早贪黑到处打零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了。他的手掌像砂纸一样,摸到石头上,能发出沙沙的响声;摸到我的脸上,我的脸就会火辣辣地痛起来。

我的情况并不比爹好多少,我的心情跟我的学习成绩一样,越来越坏。我对高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我有时候会很羡慕我妈,她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啥闹心事也没有,多么好啊。

今年,今年我必须考上大学,我不敢不考上大学,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爹会受不了的,他也许会死的。

可是,我真的能考上大学吗?

听说高考的分数下来了,我赶到学校去看,只看了一眼就昏倒了。老师和同学把我送到医院,舞弄了很长时间我才醒过来。我号啕大哭,我想我再也没脸去见爹了,我想我肯定是天底下最大号的笨蛋,复读的时间越长,高考的分数越低,我想我干脆死掉算了。

傍晚的时候,我回到家里,爹做了一桌很好的饭菜,还买了一瓶白酒。他肯定把家里的那只大公鸡杀掉了。至于他从哪里弄到一条鲤鱼,我就猜不出来了。

我不知道爹为什么要整这么一桌子饭菜,不年不节的,搞什么名堂呢?

爹打开酒瓶,倒了满满两杯酒,对我说:“来来来,咱爷俩好好喝两杯。”

我一声不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爹说:“儿呀,今年考得咋样?”

我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连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话“挺好的,差不多能考上。”

爹咧开嘴巴嘿嘿地笑了起来。他说“我找算命先生算过了,他说你能考上。我琢磨着,你一定能考上,来来来,咱爷俩再喝一杯。”

又是一饮而尽。我的泪水下来了,在脸上流得一塌糊涂。

爹笑嘻嘻地说:“几呀,你这是咋的啦?”

我用手胡乱抹了抹自己的脸,说:“我是高……高兴的。”

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下来了,我装模作样到学校周围转了一圈儿,连学校的大门都没有进就回来对爹说:“我的成绩比录取分数线高了不少,兴许能考个好大学。”

爹笑着点点头,说“好,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谎言也在继续。我不敢把真相告诉爹。我怕把真相告诉他以后,弄不好就能要了他的命。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真不赖,我考上了辽宁大学,通知书是我在县城的打字社里打印的,印章是我自己用土豆刻的。我在同学那里见过不少《录取通知书》,觉得自己造假的本领还不错。

我在心里打定了主意,再过几天我就假装去上学,实际上是出去打工,我不会让爹给我寄学费的,我会说我在沈阳半工半读挣了不少钱。我甚至还会每月给爹寄一点儿钱回来,我不能让他过以前的苦日子,我最后要做一件事,是4年以后,花钱买一个假毕业证,在爹的面前晃一晃打个马虎眼就行了。

我把《录取通知书》拿给爹看,爹高兴极了,他挨家挨户把我考上大学的消息告诉村里的父老乡亲。爹以前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那几天他却变成了一个碎嘴子,见到谁都爱说话。

我看见爹对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说“你们要好好上学,将来像我儿子那样,到沈阳上大学。”爹的表情太严肃了,两个孩子听完了他的话,小眼睛滴溜溜地转了几转,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心里很难过,真的很难过。我恨自己!

几天后,我来到沈阳,我找到辽宁大学,我在辽宁大学门口照了一张相,是附近影楼的摄影师照的,为此我多花了两倍的钱。

我把照片寄给爹,然后就到劳务市场找工作去了。

我的“大学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有关亲情的故事汇总参考精选 3

记忆中最早对于“过年”的记忆是在三岁,那时候爸爸拿着火机让我对着鞭炮点,而我却如同面临世界末日一般奔赴刑场。我颤颤栗栗的走过去,点燃火星之后便不敢动了。幸好表哥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揽入怀中。

而我,则什么也没反应过来,就听见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于是尘雾弥漫。

当我在十岁的时候把这事告诉我妈的时候。可她却跟我说“三岁那年祖母去世,按照习俗是三年不允许放鞭炮的”。

那是怎么回事,难道记忆出现了差错,六岁的事情穿插到了三岁?。可不论记忆是否混乱过,但是我对鞭炮的恐惧度与日俱增。

朋友跟我说“过年最开心的除了是拿零花钱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吃饭外婆做的饭。”

我顿时才回想起来,外婆那稍有佝偻背影,在厨房忙碌的样子。因为每次过年都要在爷爷家,而爷爷是传统的老家庭。得等到初一才能回外婆家拜年,所以每次吃外婆做的饭都显得难能可贵。

外婆最拿手的就属“清蒸鲈鱼了,”外婆做菜手法考究,而且刁钻又入味。普通的清蒸鲈鱼虽然将葱姜等放入鱼身,但是会在蒸的过程中失去鱼本身的鲜味。

所以外婆会把切如鱼身的葱姜事先蒸煮一下,而蒸鱼的时间则选在夜里三点的用电低峰期,而用的料酒则是自己调制的。这些只是准备工作,而最考究的是外婆独特的腌鱼手法和蒸煮的火候。

所以外婆的清蒸鲈鱼是最美味的。以前看《射雕英雄传》的时候,黄蓉做的“好逑汤”与“二十四桥明月夜”

,我根本不信世间一道菜会用如此多的时间和如此复杂的程序。当我第一次懂得品菜的时候才知道“名不虚传”这四个字的真正用意。

由于我对“清蒸鲈鱼”这个菜情有独钟,也由于这个菜序的复杂。所以外婆只会在初一那天做一次,有时候舅舅会开玩笑的跟我说“我们都是托你的福,才能吃一次这鲈鱼。你要是不来,你外婆一年也不会做一次。”但是由于那时候年龄太小,我不太懂得舅舅话中的意思,只知道美味的是佳肴,但不懂得这菜中真正美味的地方在哪。

后来年龄增大,在外上学飘荡,面临高考,过年的寒假都显得略为较短。由于那时候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起身倒杯水的时间都过于奢侈,所以去外婆家拜年的则也省去了。

而外婆清蒸鲈鱼的味道我则久久不忘,既然久久不忘则会心痒难耐。所以我总是想乘着周末休息的时候回老家,一是看看外婆,二是尝尝清蒸鲈鱼。但是这件事却一拖再拖,因为周考过了有月考,月考完了有期中,加上偶尔休息的时候再跟朋友娱乐一会,所以看望外婆总拖得较为遥远。

可当我还沉寂在回想清蒸鲈鱼味道的时候,一天下午放学,我接到父亲打给我的电话。他先是询问我带没带钥匙,再告诉我晚上要自己在家。我听他语气不对,就回声询问怎么了?。他说“你外婆去世了,要回老家”

我疑惑的问“哪个外婆?”

爸爸说“你舅舅的母亲”

我问“我的外婆”

爸爸说“对”

我不信的问“到底哪个外婆?”

爸爸问我“你有几个外婆?”

我说“不开玩笑,到底哪个外婆?”

爸爸给电话挂了。

顿时晴天霹雳,眼泪夺眶而出。我狂奔出了校门,打车去了市区医院。可到那已经晚了,只有哭哭凄凄的妈妈和搀扶妈妈的舅舅,爸爸则在安排后事。

那时候我十八岁,第一次真正彻底的体验到失去的痛苦。天昏地暗而又黯然无色,整个天空都好像被雨水打湿。夜里一人在家,昏昏沉沉不知道怎么睡着,做梦却梦见外婆。

醒来眼角还挂着泪水,以为是梦,长嘘一声,起身发现家里没人。才知道不是梦,眼泪喷涌而出。

就这样,我失去了外婆,也失去过年时候最值得开心的一件事,而清蒸鲈鱼,我再也没有吃过。

去年过年,我早上起床看见妈妈正在做鱼头汤。

我问妈妈“外婆呢?”

妈妈一愣,还没说话,我又接着说“我知道外婆已经去世了,但是昨天做火车回来的时候。朋友给他妈妈打电话的时候问了一句外婆呢。我也想知道外婆呢,她最近还好吗?”

妈妈懂了我的意思然后说“你外婆在家很好”

听完,泪如雨下。

书上说不论什么地方写信都能到达,不论是宇宙航天站,还是珠穆朗玛峰。都可以到达,那外婆,我对你的信能到达吗。

思念没有了归期。

有关亲情的故事汇总参考精选 4

一段骑行,拍下一个能够表现两代中国人的故事——

讲起故事的缘由,父亲孙立军这样开篇:“我50,女儿18,从来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原来这个可逗可玩可骂的姑娘很快会变成别人的女人,我应该送点什么给她,所以有了《18岁18天》,从北京和女儿骑行到上海……”

骑行的目的,不仅仅是拍一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父女之间的交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孙立军在途中为留守儿童们放映动画片,通过骑行的方式为老一辈动画人筹集出书的资金,一路留存下的,还有给女儿的精神财富。

2014年11月12日,首届加拿大电影电视节在温哥华拉开帷幕,这部时长85分钟的纪录片《18岁18天》拿下首届加拿大电影电视节水晶报最佳纪录片奖、地中海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评委的评语是:能够表现现代中国两代人的故事。

在忙碌的现代都市里,很多父亲是缺位的。他们忙工作、忙应酬、忙赚钱,忙得基本没时间跟孩子交流。孙立军觉得自己也是一位缺位的父亲,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动画学院的院长,他热爱动画艺术,他的生活里更多的是动画,他创作、制作了一部又一部动画片,培养了一批批国内动画人才,留给家人、孩子的时间却不多。回想起来,2岁前女儿孙佳跟着奶奶生活,2岁后送整托。转眼间,孙佳18岁了,刚刚拿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孙立军忽然遗憾地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

高中毕业前,孙佳的学校要举行一次成人礼,要求父母送一份礼物。送什么好呢?从来没有为女儿教育的事情多操心的孙立军第一次认真琢磨起来。他想起龙应台的那本《目送》,里面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这份“进不去”也许是很多父母与子女间的常态,如果打破生活的日常,也许会开启一扇“进得去”的门。

思考了一个多月后,在女儿成人礼的那一天,孙立军拿出了一份不一样的成人礼——一份用A4纸打印的薄薄几页活动策划案,策划案名为——《18岁18天》。孙立军说:“这18天,一天代表一年,18天,象征女儿成长的18个年头。我想父女俩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物质的礼物更能打动她。”

孙立军的计划是这样的:和女儿一起骑行,从北京出发,经天津、泰安、曲阜、济南、南京,最终到达上海,里程1668公里,用时18天。他想和女儿同享骑行的甘苦,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骑行完成一项公益筹资。

2014年初的时候,孙立军接到一通电话,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一辈”动画人蒲稼祥打来的。蒲老在电话中说:“写了一部《动画笔记》,但没有合适的出版商和足够的资金,没法子出版。”孙立军对老一辈动画人怀着浓浓的敬意,所以一听蒲老的叙述,立刻就决定促成《动画笔记》出版一事,但出版资金从哪儿来呢?孙立军找到出版社,决定样书出来后通过骑行的方式向公众募集后续发行资金。他计划从北京出发,终点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表达他对老一代动画前辈的尊重与承诺。

女儿会怎么看待这样一件礼物?孙立军心中没有谱。但对于孙立军的计划,孙佳也没有拒绝。

长途骑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出发前,孙立军就进行了有计划的锻炼,他每天骑行上下班,周末有时间就在北京“环路”骑行。但孙佳没有经过任何骑行训练。因为孙立军原本设想的是让妻子开车,女儿跟着拍摄就行了。

但骑行计划在微博直播后,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个创意。孙立军的学生主动请求加入拍摄团队,准备把这个行程做成一部纪录片。这个团队已经很专业了,于是孙佳解放出来,孙立军希望和女儿一起骑行,但孙佳最初颇有抵触,孙立军只好随她。

2014年7月20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孙立军带着女儿观看完升旗仪式后,骑上了他的那辆山地车。车后面绑着沉甸甸的行李,投影仪、幕布、小音箱、给养,大概有六七十斤重。孙佳并不了解老爸为什么要带投影仪、幕布、小音箱这些东西,后来才知道是给沿途贫困村庄的留守儿童晚上放动画电影用的,就像她刚开始也不理解老爸为什么非得骑行找苦头吃一样。孙立军出发时,她没有跟在自行车后面,而是拿着一台小型摄像机钻进了随行的摄影车。她坐在车里,看着爸爸骑,父女之间总隔着一段距离,有时谁也看不见谁。

开始的几天,孙立军把行程安排得非常紧,最长一天,他骑了170公里,从早上5点骑到晚上7点。第二天早上醒来,孙立军感觉腿都张不开。骑行第三天,孙立军的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了,这好像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路程,暑热、身体苦痛,还有孤独。

刚开始包括孙佳在内,大家都以为孙立军做个秀玩玩的,毕竟他年纪这么大了,没想到他是玩真格的。他让随行中中暑的人在原地休息,自己坚持每天5点半爬起来就走。

跟随在后面摄影的孙佳,感觉离爸爸越来越近,取景框里那个微躬的背影越来越清晰。她看着他一大早打包好行李出发,霞光披在他的身上,有种不一样的美;晚上在偏远的村子里,爸爸给留守的孩子们放动画片,他说:“我从小看露天电影,产生了做英雄的梦想。现在我们给这些看不到电影的孩子放映,哪怕只为一个孩子树立了信心,都值。”全村的孩子都来了,腿脚摸索着找到幕布前的塑料椅子坐下去,眼睛盯紧了画面,神情专注得让人心疼。可以想见,这些孩子平日里鲜少有机会观看动画片。有的地方放映很困难,有一次,住在一个待拆迁的村庄附近,周围没有空地,幕布支不起来。后来孙立军找到一面残破的墙,随行的人买来白涂料,把墙涂成白色当幕布放了一场……

第11天、12天,孙立军全身浮肿,骑行特别困难,但孙立军说:“就算爬也要爬到终点,我承诺了,就要做到。”

第15天,快到南京的前一天早上,大家准备出发了,一路都坐汽车的孙佳突然和孙立军说:“老爹,我和你一起骑车。”听到这话的孙立军愣了一会儿,心中已欣慰无比:“父女俩的感情还是默契,我当时就觉得女儿不再像城堡里的小公主了。”父女俩开心地骑过了南京长江大桥。

最后的4天里,孙佳骑行了200公里。一路上,有挥汗如雨的辛苦、走错路的不安、车胎扎破的无奈,但父女俩相互关心、相互妥协、相互感动,留下了一段记忆深刻的影像。

432小时后,孙立军和孙佳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门前。在上海美影厂门口,孙佳打量着斑驳的院墙,杂草丛生的院子,这里是爸爸表达敬意的目的地。看到孙立军骑着满是泥点的自行车,一点点近了,孙佳忽然叹息:“我爸爸真不容易啊,这么多年坚持着。”

那天,孙立军把沉甸甸的样书送到80岁的浦稼祥老师手上,孙立军、孙佳和浦老师在他家门口照了相,孙立军说这是一场最简单的新书发布会。看着孙佳采访浦稼祥,孙立军希望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女儿,能够理解自己为动画所做的努力和坚持,期待她能够意识到这代人的责任,接得了棒。

当晚,孙立军邀请美影厂老一代动画家相聚影城,观看自己的原创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向老一辈动画人致敬,向中国动画致敬。这是孙佳童年回忆里最真切的动画片,她眼看着它从线条到上色到在荧幕上放映,她还是配音之一,曾经心心念念期待上映的日子。“这片子我至少看过几十遍,那天放映到中间,我走出去,忍不住大哭,为爸爸对原创动画艺术沉重而执着的坚守。”

骑行结束后,纪录片《18岁18天》剪辑完成后,在2014年11月12日的首届加拿大电影电视节获得了两个大奖。

其实送展前孙佳就看过了,纪录片制作组的一个叔叔问她:“你理解爸爸送你的这18天的礼物吗?”

“我觉得我是理解的。”从起点出发,18天看到终点的风景。孙佳觉得自己就是在第18天读懂了老爹的良苦用心,她唯一的后悔是没和老爹骑满18天。

不过,她等来的问题是:“当你爸爸60岁退休时,你愿意骑60天送给爸爸吗?”

孙佳卡住了,她想着:60天!那哪成啊!她老实地说:“60天太长了,我可以还给他18天。”

“所以在你看来,你只是要还给你爸爸18天?”这个问题又把她难住了。不过没关系啊,有了这18天的相互理解,一切的美好都可以拓展和延伸。

有关亲情的故事汇总参考精选 5

秋天,一个承载希望与丰收的季节,却给人哀怨的味道,难道就是因为,这样的完美的深秋惹人嫉妒?——上苍似乎公平地给与这个秋天悲凉的颜色和味道——飘飘的枯败落叶被人还无怜惜地踩在脚下,人们总是忘了,落叶曾经所给予果实的滋润。

希望你不要忘记。。。。。

“这样的秋天带着些许凉意,却总能给予人们清醒的通体舒畅”。她,一个人走在空旷的大马路上,想为自己找一些悲凉的理由,却发现,一切,似乎是那么的自然而合理。一切以它再自然不过的方式演变,对,一切都在变。

儿子1岁那年,她,一个年轻漂亮的少妇,第一次有了母性特有的温柔,总想着,用自己柔弱的肩膀,给予儿子保护,让他远离喧嚣,远离烦扰,无忧长大。

儿子5岁那年,她,依旧是个漂亮的母亲,每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要多看几眼,比比,看看,还是自己的儿子最棒,每每这时,总有幸福的微笑呈现。

儿子10岁那年,她,一个慈爱的母亲,以她特有的宽容包容了孩子合理的要求,满足了他几乎所有的愿望:玩具,衣服,鞋子。那时,就觉得,母亲嘛,就要有母亲的样子,他是她唯一的儿子,她要给予他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一切。

儿子15岁那年,她,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少了年轻时的“轻狂”和“潇洒”,渐渐疏远了曾经给予她美丽的衣物饰品,多了些柴米油盐的踌躇,“儿子未来的路还很长,上了小学,上初中,上了高中,上大学。。。。。。”她想着儿子。

儿子20岁那年,她,一个慈爱的妇人,欣喜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踏上开往大学的列车,欣喜满怀,却不曾察觉,鱼尾纹悄悄爬上眼角,曾经引以为傲的秀发,叫加入了,一种叫风霜的东西。心中没有悔恨,就觉的幸福。因为她优秀的儿子。

儿子25岁那年,她,还是个慈爱的妇人,参加了儿子的毕业典礼。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想起了,自己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现在回想来,幻如隔世。看看自己粗糙的手,摸摸自己干枯的头发,就觉的。。。。。。是酸楚吗?不是的,是一种更复杂的味道。生命就像个循环,她不尽发出这样的感叹。

儿子30岁那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她,一个慈蔼的中年妇人,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寻找着年轻时的梦,想着一些似梦似幻的场景,想着。。。。。。突然间就觉得悲凉,——找不出任何理由。

风雨后——

花儿的芬芳过去了,

花儿的颜色过去了,

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

花的价值,

要因着果儿而定了!

TAG标签: 亲情

有关亲情的故事汇总参考精选_精选范文网

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亲情故事,方便大家学习。亲情故事1爱是早晨阳光拂面,亲情是午夜月光如水;爱是茉莉花香,看不到花瓣,却芬芳满怀,亲情是涓涓细水,闻不到声响,却缓缓长流。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不小心扭伤了脚,随爸爸到医院一检查,是骨折了。妈妈电话那头急得团团转,爸爸在电话这头忙得团团转。“这个骨折大概要多久才好?在这时间里要吃什么补品么?你问问女儿想吃什么,我好买给她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