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类的故事整理合集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它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较适于口头讲述。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爱国英雄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爱国类的故事整理合集 1
福建省陈嘉庚先生,19世纪末叶怀揣几把花生、几个地瓜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他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成了殷实富有的实业家。但他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没有忘记故乡广大儿童失学、愚昧的不幸。
1913年,他回乡来办起了集美镇第一所小学,让穷苦的孩子都来上学,经费全部甴他负担。接着,他又兴办了幼儿园、中小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科学校,以及图书馆、科学馆、美术馆,并且资助了本省其他中小学。他为此把在国家外的所有不动产橡胶园7千英亩和店屋货栈地皮50万平方英尺定为“集美学校” 基金。
他曾写文章说,我长时间住在南洋,但心怀祖国,希望为国效力。我衷心期望,集美将成为全世界典型的学区、大学村。
爱国类的故事整理合集 2
他在真武庙的临时手术台上稍微打了个盹,就来到了屯庄村口。在四月早晨温暖的阳光下,他向着远方望去。如果战争顺利的话,他11月份就可以回到加拿大了。
这时,尹闯牵着一头小驴,他媳妇背着筐头,手里牵着三岁的女儿,走进了白求恩的视线白求恩看到女孩粉嘟嘟的小脸,突然跑过来,张开双臂就要抱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尹闯夫妇看到一个黄发碧眼、人高马大的洋人,当时就吓呆了。他们扔下毛驴和筐头,抱起孩子就跑,边跑边喊,乡亲们快来啊,有人要抢孩子了——
喊叫声聚集来了村民,也把医疗队惊动了。医疗队的翻译郎林赶紧过来解释。原来,白求恩看见了小女孩的豁嘴,觉得很可惜,想给她做个整形手术!尹闯不知道什么是整形,什么是手术。白求恩比比划划,郎林向他解释以后,他才疑惑地问,孩子的豁嘴是从胎里带来的,能治好吗?郎林说,你知道白求恩是谁吗?这是最小的手术,没问题的。
手术很简单,也很顺利,不几天就拆线了。尹闯拽着媳妇,给白求恩送去一篮子红枣和柿子。白求恩抓了一把红枣,香甜地吃了一个,把篮子递给了尹闯。白求恩说,老乡,我是八路军的医生,不收礼物,给孩子治病是应该的,要谢就谢八路军吧!白求恩的这句话,改变了尹闯的一生。他搂着媳妇想了一整夜,终于想出了一个感谢白求恩的最好办法。他参加了八路军,跟着贺龙的部队上了前线。尹闯走的那天,年轻的媳妇流着泪,抱着康复的女儿追了很远。
尹闯再次见到白求恩,是在涞源战场上。一场战事正在涞源与摩天岭之间的战线上展开。尹闯的腿被日本鬼子带毒的弹片穿透了。他昏昏沉沉地被抬到了一个小村子里的木头戏台上。戏台前面挂着几幅白布,挡住了他的视线。一会儿,白布幔被掀开,一个熟悉的身影闪了进来。
爱国类的故事整理合集 3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几乎每战必败。虎门之战败,广州之战败,厦门之战败,定海之战败,镇海之战败……但是,三元里抗英之战和镇江之战却可圈可点。据学者的最新研究,三元里之战英军死亡五至七人,伤二十三至四十二人。单看数字,这样的伤亡似乎并不多,但是,一比较就说明了问题。以厦门之战为例,闽浙总督颜伯焘苦心经营的厦门海防,至少用去四百五十万两白银,安设火炮四百门,部署守军五千六百八十名,另雇兵勇九千二百七十四名;英军有战舰十艘,炮约三百一十门,其他舰船二十六艘,海、陆军共有士兵两千五百人。然而交战的结果是,进攻的英军全胜,防御的清军大败:清军战死总兵一人,副将以下七人,士兵减员三百二十四人;而英军仅死一人,伤十六人。相对于“国军”,三元里将士打的这一仗,可谓战果辉煌。
镇江之战清军也败了,但是败得可歌可泣。英军突破外围后,用云梯攻城,镇江守将海龄率一千六百名八旗士兵誓死抵抗。城墙被轰塌后,手持长矛大刀的勇士利用有利地形继续与敌激战。英军从多个方向突入城内,清军遂转入巷战甚至肉搏,将士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镇海一战毙敌三十九人,伤一百三十人,另有三人失踪,其伤亡数量超过之前英军数次战役的总和!
为什么这两仗军民们能打出“国威”呢?其中最重要原因是英军侵犯了军民的家园。侵略者在三元里开棺曝尸,劫掠财物,强奸妇女,故才激起乡民“仇恨满胸膛”。他们事实上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镇江之战,海龄率领的八旗子弟,其中有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已在此居住了两百年,家产在此,眷属在此,祖茔在此,“他们保卫的已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国,而是实实在在的家”。相反,真正保国时,军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官,贪贿的多,不少借机发国难财;兵,溃逃的多,英军进至厦门城下,“发现守军全逃,不战而据该城”;民,观望者众,据英方文献记载,英军在作战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换取劳务费。这些被清朝统治者称为“汉奸”的民众,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有。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时,常有成群的百姓躲在远处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民众是只爱家而不爱国吗?非也。然而家有父母妻儿,家有田园粮蔬,家是他们亲情和生存的全部之所在。而国呢?其“之所在”的作用就不像家那么真切了。千百年来,皇帝和各级官吏治下的国,给予人民的,少有温暖和关爱,少有权利和尊严,多的则是纳粮、缴捐、徭役和血泪。人民有做奴仆的自由,没有做主人的自由;有跪下的自由,没有站起来的自由;有修阿房宫、秦皇陵的自由,没有抗议或逃跑的自由。历朝历代就是这样“以民为奴”的。仍说镇江保卫战,当侵略者将杀人的炮口对准镇江时,海龄竟下令紧闭城门,逃难的民众因逃不出而抗议,他竟以“汉奸罪”公开杀了十三人。城门关闭,集市停业,民众无处买粮,对那些早晚上街的市民,他竟纵容士兵用鸟枪打死,又在城内大肆搜捕“汉奸”。海龄“英勇保卫”的城和国,首先是天朝的,其次才是人民的。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兵勇,人民对它们很淡漠,也实在是情理中的事。
爱国类的故事整理合集 4
“抗战方兴竟在盐山留遗恨,建国未艾空对鬲水吊英魂”“断头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饭,奋斗牺牲是抗日的应有精神”,这是1938年,时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肖华在得知杨靖远牺牲后的题词。
杨靖远1902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陽市,1938年牺牲于河北省盐山县。他少年时在私塾读书6年,后在中医专科学习3年,后在沈陽、锦州一带行医。当时,东北三省在军阀张作霖统治下,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杨靖远在痛苦中不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1930年,他接触到共产党人,并参加了革命活动,次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沈陽城在一夜之间沦陷。杨靖远的父母惨死在日军屠刀下。国耻要雪,家仇要报。9月20日,杨靖远联络8名爱国青年,趁敌混乱,用手榴弹炸死数名日本士兵,驾驶机车闯进关内。在北平与华北党组织取得联系后,杨靖远担任了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执行委员,后调到河北省委工作,活动在北平、天津一带。
对地方抗战史有深入研究的盐山县政协副主席吕少军说,1938年春,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游击支队处境困难,中共河北省委派杨靖远等5人赴冀鲁边区开展工作,杨靖远任三十一支队副司令。4月底,杨靖远率三十一支队一部巧取庆云城,随即建立了庆云县政府。5月上旬支队又攻克乐陵,建立乐陵县政府。两个根据地遥相呼应,三十一支队声威大震。
1938年9月,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区,任命杨靖远为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杨靖远率部连续出击,歼灭了反动地方武装刘彦臣部,一些地方武装纷纷接受改编,抗日力量迅速壮大。8月,冀鲁边区已有无棣、南皮、东光、沧县、宁津、庆云、乐陵、盐山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督察专员公署和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杨靖远任专员兼司令员。
据盐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席文武介绍,1938年10月,正当冀鲁边区抗战形势日趋高涨之时,盘踞在盐山北部第四区的地主孙仲文却与周边土顽势力结合,组建起近千人的民团武装。杨靖远单槍匹马,先后两次深入虎穴,对孙仲文晓以民族大义,讲明共产党的政策,又指出破坏抗战、与人民为敌只有死路一条。孙仲文冥顽不灵,加入国民党所谓的“冀鲁联防”,肆意烧杀抢掠,劫留八路军粮款,甚至把机槍架在盐山五区区委门口进行要挟。
经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部批准,杨靖远率冀南支队500余人讨伐孙仲文。部队深夜从苏基分三路悄悄北进。为争取时间,杨靖远带队走小路,想直插孙仲文驻地大赵村,不料中途迷路,到达大赵村时,天已拂晓。这时,其余两路已偷袭成功,顺利占领了云庄和许官,而大赵村敌人已得到消息,加强了戒备。杨靖远见偷袭已不可能,就隐身在围墙附近的一个麦垛后指挥正面进攻,并通知另两路队伍赶来从两侧夹击。正当他奔跑着重新部署兵力时,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腰部,他踉跄扑倒在地。敌人号叫着从寨门冲出,将杨靖远和因冲上去救援而负伤的警卫员杨炳章俘去。得意忘形的孙仲文来到杨靖远面前,假惺惺地说:“杨同志,这回可对不起你了。”杨靖远怒目圆睁:“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要杀要砍随你的便!”站在孙仲文旁边的国民党参谋连开三槍,杨靖远和杨炳章壮烈牺牲。
1939年1月2日凌晨3时,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五、六支队,向盘踞在大赵村和许官等地的孙仲文部发起全面进攻。经过一小时激战,孙仲文千余民团被全部打垮,孙仲文被击毙。战斗结束后,冀鲁边区党、政、军召开了隆重的杨靖远追悼大会。1940年,为纪念杨靖远烈士,经上级批准,将乐陵、盐山和庆云三县各一部划出,命名为靖远县。
杨靖远生前胡须浓重,熟悉的人们送他个绰号“杨胡子”。他曾立誓: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决不刮掉胡子。铮铮誓言,长留天地。
爱国类的故事整理合集 5
邓世昌,一个沉睡了千年的大地骤然苏醒的名字,他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着一曲壮丽而伟大的生命之歌!
1894年的9月,那是一个令多数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日本的战船驶入了中国的境内进行挑衅,北洋海军迅速出击,同日本的战舰交战。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战舰燃起了熊熊大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邓世昌依然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命丧黄泉。邓世昌壮烈的牺牲了,无怨无悔的走了,他沉没于波涛中,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私的献给了祖国!
邓世昌,一位令我崇敬的爱国人物,虽然,黄海海战夺走了他的生命,却使他的名字与精神永远的沉淀在人们心中。
爱国类的故事整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