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科学故事整理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科学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人生哲理科学故事整理总结 1

1894 年,35岁的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它的核心部分用的是改进了的金属屑检波器,以电铃为终端显示。为了提高这台接收机的灵敏度,波波夫花了很多精力,但一直不见成效。有一次,他在实验中偶然发现,接收机检测电磁波的距离比平常有明显增加,他想寻找其中的原因,但奇怪的是很久也找不到。后来,他突然看见一根导线碰到了金属屑检波器。波波夫把导线拿开,电铃就不响了。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他喜出望外,他索性把导线接到金属屑检波大的一头上,并把检波器的另一头接地,结果接收距离大大增加。这根导线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线,波波夫成为第一个在接收机上使用无线的发明家。

人生哲理科学故事整理总结 2

射电望远镜

1931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里,负责专门搜索和鉴别电话干扰信号的美国人K?G?杨斯基发现:有一种每隔23小时56分04秒出现最大值的无线电干扰。经过仔细分析,他在1932年发表的文章中断言:这是来自银河中心方向的射电辐射。由此,杨斯基开创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当时他使用的是长30.5米、高3.66米的旋转天线阵,在14.6米波长取得了30度宽的“扇形”方向束。此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便是不断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历史。

自从杨斯基宣布接收到银河的射电信号后,美国人G?雷伯潜心试制射电望远镜,终于在1937年制造成功。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它的抛物面天线直径为9.45米,在1.87米波长取得了12度的“铅笔形”方向束,并测到了太阳以及其它一些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因此,雷伯被称为是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的首创者。

射电望远镜是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它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等。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似,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焦。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大多是抛物面。

射电观测是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检测和信息处理的射电技术又较光学波段灵活多样,所以,射电望远镜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按接收天线的形状可分为抛物面、抛物柱面、球面、抛物面截带、喇叭、螺旋、行波、偶极天线等射电望远镜;按方向束形状可分为铅笔束、扇来、多束等射电望远镜;按观测目的可分为测绘、定位、定标、偏振、频谱、日象等射电望远镜;按工作类型又可分为全功率、扫频、快速成像等类型的射电望远镜。

人生哲理科学故事整理总结 3

灯塔

灯塔辉映四海,巍峨挺拔,象一颗提灿夺目的夜明珠。假若航行在狭窄或危险的海域中,你自然会借助灯塔的帮助,从它那熠熠光芒中领略脉脉深情,驾船经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拉响船笛,以回报航海者的满腔敬意。

追根溯源,自人类开始航海起,航标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日趋成熟后产生了它的高级形式??灯塔。灯塔源于土耳其,公元前7世纪,土耳其人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安装了最早的灯塔。它象一个钟楼,楼顶上有一盛放木炭的容器,人们将木炭点燃,用火焰指引航路。曾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历山大帕诺斯灯塔,建于公元前280年,灯塔高达130米,楼顶内的木柴火焰通宵达旦,它屹立了 1500年之久,不幸毁于 1302年的地震。

18世纪以前的灯塔,一直以柴火为光源。1780年,瑞士人阿尔岗制成具有扁平灯芯的油灯;阿瑟?基特森发明了煤油灯头,使油灯技术有了新发展;戴维?胡德又对其作了改进,使这种灯至今沿用在非电器化灯塔上。1752年,英国人威廉?哈钦森研制成抛物面反光镜,可增大光信号的强度。1821年,德国工程师奥古斯坦?菲涅尔设计的凸透镜代替了灯塔上原有的普通透镜。从1859年开始,一些灯塔逐步采用了电气照明,从而大大改善了照明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灯塔已打破了那些传统的由水泥和砖块砌制而成高塔的旧模式。如:日本已使用塑料灯塔,重量轻,耐腐蚀、易修理;美国的几百个灯塔已改用遥控装置;法国的一座新灯塔,光强达到5000万烛光,白天在40公里远处也能看到;苏联则在灯塔上安装鳞激光导航器,光束不散射,透雾力度强;英国已在大海的灯塔旁建起了直升飞机的停机坪;而澳大利亚则出现~座上部半圆形呈了望台状的灯塔,样式更为别具一格。

灯塔多彩多姿,光芒四射,它永远是航海者的忠实伴侣,是茫茫大海中永不疲倦的眼睛。

人生哲理科学故事整理总结 4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并不深奥。它是运用磁铁‘间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科学家将“磁性悬浮”这种原理运用在铁路运输系统上,使列低耆?牙牍斓蓝??⌒惺唬?晌?拔蘼帧绷谐担?彼倏纱锛赴俟?镆陨稀U饩褪撬?降摹按判?×谐怠保?喑浦??按诺娉怠薄?br> 由于磁铁有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形式:~种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便车体悬浮运行的铁路;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一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吸引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

磁悬浮列车与当今的高速列车相比,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由于磁悬浮列车是悬浮于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接触,成为“无轮”状态,故其几乎没有轮、轨之间的摩擦,时速高达几百公里;磁悬浮列车”可靠性大、维修简便、成本低,其能源消耗仅是汽车的一半、飞机的四分之一;噪音小,当磁悬浮列车时速达 300公里以上时,噪声只有65分贝,仅相当于一个人大声地说话,比汽车驶过的声音还小;由于它以电为动力,在轨道沿线不会排放废气,无污染,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

1911年,俄国托木斯克工艺学院的一位教授曾根据电磁作用原理,设计并制成了一个磁垫列车模型。该模型行驶时不与路轨直接接触,而是利用电磁排斥力使车辆悬浮而与铁轨脱离,并用电动机驱动车辆快速前进。

1960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鲍威尔和高登?丹比提出磁悬浮列车的设计,利用强大的磁场将列车提升至离轨几十毫米,以时速300多公里行驶而不与轨道发生摩擦。遗憾的是,他们的设计没有被美国所重视,而是被日本和德国捷足先登。德国的磁悬浮列车采用磁力吸引的原理,克劳斯?马菲公司和MBB公司于1971年研制成常导电磁铁吸引式磁浮模型试验车。英国于1984年在伯明翰建成低速磁力悬浮式铁路并投入使用,其磁浮列车称为“玛戈莱夫”,由一台异步线性电动机驱动,运行时高出轨面15毫米,它由两个车厢组成,每个车厢能载40名乘客。列车上无驾驶员,由计算机自动控制。

随着超导和高温超导热的出现,推动了超导磁悬浮列车的研制。这种超导磁悬浮列车利用超导磁石使车体上浮,通过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得推进动力。日本于1977年制成了ML500型超导磁浮列车的实验车,1979年在宫崎县建成全长7000米的试验铁路线,1979年12月达到了每小时517公里的高速度,证明了用磁悬浮方式高速行驶的可能性。1987年3月,日本完成了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的原型车,其外形呈流线型,车重问吨,可载44人,最高时速为420公里。车上装备的超导体电磁铁所产生的电磁力与地面槽形导轨上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力互相排斥,从而使车体上浮。槽形导轨两侧的线圈与车上电磁铁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牵引力使车体一边是浮一边前进。由于是悬空行驶,因而基本上不使用车轮。但在起动时或刹车时,还需有车轮做辅助支撑。一这和飞机起降时需要轮子相似。这列超导磁悬浮列车由于试验线路太短,未能充分展示出它的卓越性能。 我国从70年代开始进行磁悬浮列车的研制,首台小型磁悬浮原理样车在1989年春“浮”起来了。1995年5月,我国第一台载人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空平稳地运行起来。这台磁悬浮列车长3.36米,宽3米,轨距2米,可乘坐20人,设计时速500公里。1996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紧跟世界磁悬浮列车技术的最新进展,成功地进行了各电磁铁运动解耦的独立转向架模块的试验。

目前,美国正在研制地下真空磁悬浮超音速列车。这种神奇的“行星列车”设计最高时速为2.25万公里,是音速的20多倍。它横穿美国大陆只需21分钟,而喷气式客机则需5小时。这项计划要求首先在地下挖出隧道,铺设两根至四根直径为12米的管道,然后抽出管道中的空气,使其接近真空状态,最后再用超导方式行驶磁悬浮列车。

展望末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高速、平稳、安全、无污染的磁悬浮列车,将成为对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

人生哲理科学故事整理总结 5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往返于地球表面与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和人员的飞行器,又称太空梭。它一般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入轨,在轨道上象飞船一样运行,完成多种航天任务,在再入大气层时象飞机一样滑翔和着陆。它集中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是运载火箭、航空器和航天器技术的综合产物。

本世纪20-30年代,奥地利的E?森格尔等人提出用火箭发动机推进飞机飞行的设想,曾绘制过火箭助推的环球轰炸机草图,并作过小规模试验。1939年6月15日,德国飞机设计师恩斯特?亨克尔研制的He-176 小型火箭推力飞机试飞成功,1943年,德国飞机设计师梅塞施米特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火箭推力战斗机Me-16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设想将V-2火箭装机翼,改装成为A-9空间滑翔机以增大航程。1949年,中国留美学者钱学森提出用火箭助推的洲际滑翔机的设想。

从50年代末起,各种航天器发射频繁,运载火箭将航天器送入轨道后便坠毁于大气层,导致航天活动耗资巨大。对此,一些先进国家纷纷对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的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竞争异常激烈、美国在这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1958年,美国开始研制动力滑翔机“戴纳一索尔”,它是一种三角翼滑翔机。用“大力神”运载火箭发射。滑翔再入大气层,水平着陆。该计划于1963列火箭飞机和太空升力飞行器的研究,并开始航天飞机方案的分析。1972年,航天飞机的研制计划获得批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先制造了一架试验样机“企业”号,用它在70年代末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在此基础上,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化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首次试飞成功,并实现了近地轨道空间飞行。1982年11月 11日,美国航天飞机又首次进行了商业性飞行。1983年11月28日,航天飞机携带西欧联合研制的“空间实验室”1号进入低地球轨道,10天内完成了70多项试验。1984年4月发射的航天飞机在轨道上用遥控机械臂抓住了发生故障的“太阳活动峰年”探测卫星,并在轨道器的货舱内把卫星修好,重新用遥控机械臂将卫星施放入轨1984年11月,“发现”号航天飞机不仅在太空成功地施放了两颗卫星,而且回收了两颗失效的通信卫星,第一次实现了航天飞机的双向运载任务。截至到1984年11月,航天飞机总计飞行10次,发射卫星十余额,进行了空间材料加工、医学和生物实验、卫星的释放和捕获、卫星修理、新型航天服和载人机动装置等多项试验。

1988年11月15日,苏联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完成了首次近地轨道空间飞行。但此后,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陷入严重经济困难等原因,其航天飞机的飞行停止了。

航天飞机由三部分组成:

轨道器??航天飞机主体,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乘人,中段是容纳人造卫星和各种仪器设备的巨大货舱,后段装有三台使用液体燃料的主发动机,设计可供100次飞行。因此,可回收并重复使用。

外贮箱??用于贮存液氢和液氧推进剂,并向主发动机输送推进剂,是航天飞机中唯一不可回收的部件。

助推器??由两枚固体火箭助推器组成,可回收并重复使用。

航天飞机是新型的运载工具,往返于地面与空间,使人类开拓大型空间站成为可能。它负载大、飞行灵活、可在不同的轨道处飞行,还可以在轨道上向其它行星发射航天器,人们可利用它在空间开展地面上正在进行的或无法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完成军事任务和新技术的研究。

在未来的太空计划中,航天飞机不仅能胜任上述各种科学的例行任务,还可胜任运载和发射其它太空飞行器的使命。届时,无论任何人,只要肯花一定的资金,就可到太空去旅行或去做实验。可以想象,奇妙的太空之旅将更加激发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愿望。

人生哲理科学故事整理总结_精选范文网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科学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科学故事1飞机飞翔,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并为之探索奋斗了1000多年。1809年,英国的乔治?凯利爵士发明了第一架滑翔机。但滑翔机没有动力装置,还不能实现自主的飞行。此后在1874年和1884年,法国的迪后普尔和俄国的莫查依斯基分别进行了蒸汽动力飞机的飞行试验,但都只实现了短距的跳跃飞行,还不能算作真正的动力飞行。1896年,另一位飞行的先驱、曾为飞行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德国工程师李连塔尔在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