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故事参考合集
相关文章
音乐家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除了天分,更多的还是因为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罢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音乐家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音乐家的故事参考合集 1
巴赫的故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Sebastian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10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十分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回到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先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回到。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之后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能够与之相媲美。1720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了97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经死去,此刻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果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
入土难安
1750年7月31日,巴赫入葬于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的南墙下,没有墓碑或任何纪念物。因此,他的准确墓址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又记起了这位音乐大师。1850年成立的巴赫学会为了弥补前人忽视大师的罪过,决定在1885年即巴赫诞辰200年之际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沧桑,风物全非,墓地已是荒烟蔓草,巴赫墓址已不可寻。无奈,莱比锡市政委员会只好在墓地南墙钉了一块铭牌,上面刻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日葬于此处”
又过了9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墙,挖掘地基,这才有了一个寻找巴赫遗骨的机会。但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寻找巴赫遗骨无异于大海捞针。幸好查点纪录才明白,这1000多人中,只有12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殓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
1894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有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头部很大,额头略平,下巴厚重,眼窝深陷。经与巴赫肖像比较,又经科学的检验,认定这就是巴赫的遗骨。随后,遗骨被装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圣约翰教堂的祭坛下。石棺上简洁而庄重的刻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由于二战战火的破坏,巴赫的棺材又于1950年迁往圣托马斯教堂。就这样,巴赫在他死后200年才真正入土为安。他虽没有像亨德尔那样享受国葬,极尽哀荣(亨德尔葬于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可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却也没有像贫病交加死去的维瓦尔第那样,被草草埋在乱葬冢,让后人永远无法寻觅。巴赫的一生可谓生得踏实,死得平凡,但他却在平凡的生和死中铸就了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伟大。
音乐家的故事参考合集 2
有一只驴子老得干不了活,主人不要它了。驴子决定到不莱梅去当一名音乐家。它一路唱着歌-----
驴子碰见一只猎狗。猎狗年纪也大了,不能再去打猎。驴子邀请猎狗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途中,它们遇到一只猫。猫的年级也大了,捉不动老鼠了。驴子和猎狗邀请猫一同到不莱梅做音乐家。它们一路唱着歌---经过农场时,它们看见一只公鸡。
公鸡的主人要把它做成烤鸡,它很悲伤。驴子、猎狗和猫邀请公鸡一起去不莱梅做音乐家。
于是,四个伙伴一起上路了----
天色晚了,四个伙伴看到一座灯火通明的房子。它们想到房子里过夜。原来这里是强盗的家!强盗们正在大吃大喝。
小伙伴们想,得把强盗赶走!狗跳到驴子背上,猫爬到狗身上,公鸡飞到猫头上,接着,它们一齐唱起歌来......听到这么奇怪的声音,强盗们害怕极了。他们以为妖怪来了,吓得逃进森林里去了。
赶走了强盗,四个伙伴坐下来,尽情地享受桌上的美食。吃饱喝足后,它们各自找地方睡觉。夜里,强盗老大派一个小强盗偷偷回来,看看房子里是什么。
小强盗在厨房碰到了猫,猫跳到他的头上,又抓又挠。小强盗吓得从后门逃跑,睡在后门的猎狗跳起来咬了小强盗一口。
小强盗逃到了院子里,驴子又重重地踢了他一脚。公鸡站在屋梁上“喔喔喔”地叫了起来。
小强盗边跑边喊:“屋里坐着一个很凶的巫婆,门口的人拿刀戳我的腿,院子里的黑怪用木棍打我,屋顶上还坐着法官,叫他们把我拿下。”
强盗们听说后,再也不敢回这座房子了。
从此,驴子、狗、猫和公鸡就住在这座房子里。每天都为人们献上一场音乐会。
音乐家的故事参考合集 3
著名德国作曲家卡尔?冯?韦伯(1786—1826年)在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歌剧方面。他于1798年开始写歌剧,不过在35岁以前,他并没有一部惊世之作,直到1821年,他的歌剧《魔弹射手》(又名《自自射手》)上演,轰动一时,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歌剧《魔弹射手》的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故事集里的民间传说改写,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该剧汲取德国歌唱剧特点,兼有说白并多采用分节歌形式,音乐富有民间特色,充满浪漫主义气质,适应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潮流,因而深受欢迎。
《魔弹射手》上演之后,德国到处出现了"魔弹射手热"。最有趣的是竟然出现了"魔弹射手"式服装、"魔弹射手"牌啤酒等。一时间,以"魔弹射手"为招牌的广告琳琅满目地挂满了大街小巷。关于《魔弹射手》流行的疯狂程度,德国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这样描述的:
quot;一天开始了。清晨,我还在朦胧之中,就被窗外经过的学生吹着《魔弹射手》的口哨声惊醒了;我起床穿衣服时,房东女儿房间里又传来了温柔的《魔弹射手》的歌声。接着,随着上楼响声的节拍,一个粗壮的男人哼着《魔弹射手》的旋律进了房门,原来是快乐的理发师来了。我进饭店吃饭时,马上又被《魔弹射手》的音乐所包围。当我去朋友家拜访时,还未见到主人,《魔弹射手》的钢琴曲已抢先飞出欢迎我的光临。当夜幕降临,人们披着星光、踏着月色,尽情地娱乐时,只听见口哨声、歌声、乐器声此起彼落,到处都是《魔弹射手》喧闹的音乐。就是夜深人静时,《魔弹射手》的强烈音响仿佛还在脑际回荡。啊!这一天的24小时,不管人乐意不乐意,都不得不'享受'着《魔弹射手》的音乐。"
海涅幽默地说道:"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我说假如你还未听到《魔弹射手》的音乐,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了。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是该音乐不好,恰恰相反,正因为它妙不可言,所以流行。"
音乐家的故事参考合集 4
“替身”成名
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这天的钢琴演奏使听众如醉如痴,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演奏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使肖邦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音乐家的故事参考合集 5
莫扎特与海顿的良好关系
大音乐家们之间相互妒忌和敌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两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和海顿(1732—1809)的关系却例外。
海顿早在莫扎特成名之前就在创作交响曲了。不过莫扎特进步很快,他迅速赶上甚至超过了海顿,以至海顿反过来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去世8年后,海顿才写出清唱剧《创世纪》,他比有天赋的莫扎特晚去世18年。
莫扎特与海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令人愉快的,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各自表现出对对方的钦佩。这样的例子在音乐界确实不多见,而且在所有的音乐巨匠中,也许要数他们的友谊最为真诚和愉快。
海顿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啊,莫扎特!要是我能让所有的音乐爱好者知道我对他无与伦比的作品的钦佩,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也许都会设法获取这笔宝贵财富的。莫扎特举世无双,但他在宫廷中却找不到一席之地,这使我非常吃惊。请原谅,一谈到他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非常喜欢他。"
莫扎特对海顿音乐的反应是敏感而又强烈的。一天,莫扎特与朋友科泽卢克一起欣赏海顿创作的一首乐曲,科泽卢克就其中的几段奇妙的滑进音问莫扎特是否也能写得出来。
quot;我写不出来,"莫扎特答道,"因为我和你都不会想到。"
一天,维也纳的一位教授找到了莫扎特。该教授以前总喜欢在莫扎特面前挑海顿的毛病,这一次他又发现了一个错误。最后莫扎特再也忍不住了,喝令他闭嘴,说:"先生,即使你和我融为一体也铸不出一个海顿。"
音乐家的故事参考合集_精选范文网




